第七小说

第七小说>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 第二百五十八章 殉制(第1页)

第二百五十八章 殉制(第1页)

相府到处张挂的灯笼点着,渐渐粘连成一片片的红,远远看去,那一片片的红映衬着天空无边的白,一座座房屋檐顶就像漂浮在下红上白的半空中。

书房里,张汤欲言又止。

如果没有陛下寻求复辟事,他很可能。。。

夜风穿廊,吹动未央宫前殿檐角的铜铃,叮当轻响如低语。那块新立的石碑在月光下泛着青灰冷色,字迹虽朴,却似有千钧之重压在人心上。刘进仍伫立不动,袍角被风卷起,露出靴上裂痕??那是阿房废墟一战时山魈爪牙所伤,未曾更换。

青鸾悄然上前,将一件玄色披风搭在他肩头。“春寒料峭,陛下……”她顿了顿,终究没再称“郎君”或“公子”,而是轻轻吐出二字,“保重。”

刘进没有回头,只低声问:“你说,他们真的信了吗?”

“信什么?”

“信我没有死,信天网不是神授,信我说的话。”

青鸾沉默片刻,抬手指向远处宫墙外。“你看那边。”

顺着她的目光望去,长安城已从连日阴霾中苏醒。街巷间炊烟袅袅,市集重开,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更有甚者,几处坊门贴上了与碑文相似的布告,墨迹稚拙却认真:“民为本,勿欺弱;官执法,须公允。”有的还画着歪斜的太极图,底下写着“无妄称天命”。

“百姓未必懂大义,但他们记得痛。”青鸾道,“二十年前,‘天网’初兴时,说是护国镇邪,结果征童男童女炼魂引气;十年前行‘清吏策’,说是肃贪惩腐,实则借机铲异己、夺田产。每一次所谓的‘天命降临’,都是血雨腥风的开始。如今你毁了投影祭坛,揭穿幻象,他们或许不信神迹消散,但至少??不再恐惧。”

刘进缓缓点头,眼中浮现出一丝疲惫后的清明。

忽然,一阵急促脚步由远及近。一名羽林校尉疾步而来,单膝跪地:“启禀陛下,敦煌急报!”

刘进眉峰一动:“念。”

“戍边将士于玉门关外八十里发现一支商队残骸,共三十七人尽数暴毙,尸体呈青黑色,与陈仓御史之死状一致。现场遗留半卷竹简,上有‘紫阳东升,九鼎归真’八字,且……”校尉声音微颤,“其中一人怀中藏有一枚铁券,刻‘影卫’二字,经查验,确系武帝旧物。”

空气骤然凝滞。

青鸾眸光一闪:“七十二屯所的免死铁券……竟已流至西域?”

刘进冷笑:“李广逸虽败走,但他早就在布局。这一路西去,并非逃亡,而是播种。他要把‘天网’的根,埋进每一寸汉土之外的荒原。”

霍光次日清晨入宫,在宣室殿密议良久。

老将军拄杖而立,白发如霜,眼神却锐利如鹰:“臣已下令封锁玉门、阳关,严查过往行人。同时派出三支暗探营,沿丝绸之路追踪这批铁券流向。但……”他深深看向刘进,“仅靠堵截,终是治标。若不彻底斩断其源头,这类事件只会越来越多。”

“源头?”刘进沉吟,“是在阿房废墟的地宫?还是……更早之前?”

“是记忆。”青鸾忽然开口,“他们传播的不是兵器,是信念。只要有人相信‘天网’才是正统,哪怕只剩一枚铁券、一句咒语,也能掀起滔天巨浪。”

殿内一时寂静。

良久,刘进起身,踱至窗前。春阳洒落庭院,一群宫婢正在晾晒典籍,其中有本《春秋》翻页时被风吹起,飘向金水河畔。一个小宦官追上去拾起,小心翼翼拂去尘土,重新夹回书堆。

这一幕让刘进心头微动。

“我们一直忙着破除谎言,却忘了建立真实。”他说,“若百姓心中无信,自然容易被虚妄蛊惑。与其禁止他们信‘天网’,不如教他们学会分辨何为真相。”

霍光皱眉:“你是说……开蒙?”

“正是。”刘进转身,目光灼灼,“自高祖以来,天下治术皆重刑名黄老,儒术虽尊而不实。官学所授,多为章句训诂,少有思辨明理。士人尚且如此,何况黎庶?我要设‘明政院’,不限出身,凡愿学者皆可入学,授以算术、律法、农工、天文,乃至辩难之术。让他们知道,风雨雷电非神怒,灾荒疫病可防治,治国不在谶纬符瑞,而在察情务实。”

霍光震惊:“此举一旦推行,势必动摇士族根基!那些门阀子弟岂会甘心与贩夫走卒同席听讲?”

“那就让他们吵去。”刘进淡淡道,“朕不怕乱,只怕愚。一个国家若只能靠隐瞒和恐吓维持秩序,那它早已病入膏肓。”

青鸾望着他,唇角微微扬起:“这不像从前的你。那时你总想用一刀斩尽黑暗,现在却愿意一盏灯一盏灯地点亮。”

“因为我终于明白,帝王之力有限,而民心之火无穷。”刘进望向远方,“当年祖父建‘天网’,以为能以秘术控天下;李广逸复‘天网’,妄图借鬼神摄人心。他们都错了。真正的力量,从来不在高台之上,而在千万人眼中闪烁的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