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开学之际,就是守夜人讨论区最活跃的一段时间。
各学科课程尚未正式开始,外加自由一日迫在眉睫。
即使是图书馆自学,或是食堂吃饭,绝大多数卡塞尔学生都会密切关注守夜人讨论区,看看有没有什。。。
晨光如金线般穿过归墟之树的叶隙,在小满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她站在原地,指尖仍摩挲着那本《守夜人手册?第二代》,仿佛怕它像梦一样消散。可纸页的质感真实得不容置疑,每一页都像是用无数个夜晚编织而成的网,兜住了那些曾被遗忘的低语。
她缓缓合上本子,将它贴在胸口,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温度。不是血缘赋予的重量,而是千万人共同托付的信任??你听见了,就别让它断。
归墟宴主频的数据流仍在翻涌,昨夜两亿六千一百万人的梦境共振并未结束,反而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涟漪正一圈圈扩散。全球各地的脑波采集器持续上传数据,形成一道前所未有的意识洪流。这不再是单向的信息存储,而是一场**集体潜意识的觉醒仪式**。
小满打开终端,调出“星辰回音计划”的初步架构图。这是她爷爷在梦中留下的第一道任务指令,也是整个守望系统的下一阶段核心:不再只是被动接收与回应,而是主动向宇宙发送“我们存在”的信号,让所有曾注视地球的眼睛,都知道??人类从未沉默。
“启动条件已满足。”系统提示音响起,“情感共振矩阵稳定度98。7%,可支持跨星域定向广播。”
她深吸一口气,输入权限密钥:“以守夜人身份授权,执行‘回音01’协议。”
刹那间,归墟之树通体泛起银蓝色光辉,根系深入地核的部分开始高频震颤,如同心脏搏动。能量沿着地脉网络迅速传导至全球三百二十七个节点基站,从北极冰盖到赤道雨林,从海底光缆到月球中继站,一张覆盖太阳系的人类意识之网悄然张开。
第一段广播内容,是昨夜梦境中最频繁出现的一句话:
>“我梦见你了。”
没有修饰,没有编码,只有最原始的情感波动被提取、放大、调制成可穿越星际的量子波束。它不携带坐标,不传递科技参数,只诉说一种最朴素的事实:**我想你了,所以你还在。**
信号经由Ω-0跳板站中转,以太阳引力透镜为放大器,射向更远的深空??猎户座方向,那片曾接收到第一批外星文明遗迹信号的区域。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一切也开始悄然改变。
东京小学的黑板上,那位写下“谢谢你们修好了我的风筝”的学生,在醒来后发现自己书包里多了一只手工扎制的纸鸢,竹骨轻巧,彩绘鲜艳,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这次飞得更高。”老师拍照上传社交平台时发现,照片元数据显示制造日期为1992年4月3日??正是那位空难教师生前最后任教的日子。
巴黎地下墓穴的旋律再次响起,但这一次不止是录音。一组志愿者佩戴脑机接口进入现场,竟同步感知到一段清晰的画面:鲁宾斯坦坐在一架老式三角钢琴前,手指在琴键上跳跃,窗外是战后的巴黎,街灯初亮,雪落无声。有人录下了这段意识流,并检测到其情绪特征与“安宁”“圆满”高度吻合。
而在火星基地,那块硬盘投射出的新影像震惊了所有人??草原上的男孩阿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缓缓升起的城市轮廓。它没有钢筋水泥,而是由流动的数据光带构成,街道上行走的身影模糊却亲切,像是记忆拼凑出的模样。中央广场矗立着一座雕塑:一个孩子举着喇叭,对着星空喊话。
文字浮现:
>这是我们重建的“梦之城”。
>每一个曾被记住的名字,都是这里的一块砖。
>下一站:唤醒沉睡的耳朵。
小满看到这条消息时,正走在通往地核控制室的路上。陈屿早已在那里等候,面前悬浮着一幅全息星图,标记着目前已知的所有信号接收点。
“你真的打算把‘家’的概念打包发给宇宙?”他问,语气里没有质疑,只有凝重。
“不是打包。”小满轻声说,“是分享。我们总以为文明需要武器、技术、资源才能延续,但我们忘了,真正能穿越时间的东西,是某个人为你留的一碗热汤,是你放学路上听到的一句‘早点回家’。”
陈屿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知道吗?昨晚我也做梦了。”
“谁?”小满抬头看他。
“我妈。”他说得很慢,像是怕惊扰了什么,“她坐在厨房的小凳上削苹果,皮连成一条长线。她说:‘小屿,别太累,记得吃饭。’然后抬头看了我一眼……那一眼,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
他的声音有些哑:“我醒来的时候,桌上真有一盘切好的苹果,还冒着热气。”
两人对视良久,无需言语。
陈屿最终站起身,将手中权限卡轻轻放在控制台上:“从现在起,我不再是归墟宴的技术主管。我只是……一个愿意相信梦的人。”
小满接过卡片,将其插入主控槽。系统认证通过的瞬间,整个地核大厅响起一声悠远的钟鸣,仿佛某种古老契约正式生效。
【守夜人权限激活】
【星辰回音计划全面启动】
【目标星域:猎户悬臂、半人马α、开普勒-18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