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立即拨通教育部处长电话,对方语气疲惫:“林老师,我尽力了。上面认为‘扩大影响力必须借助市场力量’。除非……你能拿出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证明。”
“什么叫‘不可替代’?”她几乎喊出来,“难道让聋童用手语打节拍不够重要?让自闭症少年写出感动百万网友的旋律不算成果?”
“上级要的是量化指标。”对方低声说,“比如就业转化率、GDP拉动系数、国际媒体曝光量……”
挂断电话,林曼荷坐在窗边,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青山。雨又下了起来,敲打着瓦片,节奏凌乱却真实。她忽然想起导师临终前的话:“制度永远滞后于人性。你要做的,不是等待被认可,而是制造无法忽视的存在。”
她打开电脑,新建一封群发邮件,收件人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B站高层、陈砚、以及所有曾参与“破茧”的创作者。标题只有四个字:**反击时刻**。
正文写道:
>各位战友:
>
>他们想把我们的声音变成广告背景音。
>
>想把孩子的鼓点包装成旅游纪念品。
>
>想用商业逻辑吞噬我们用血肉重建的语言。
>
>不。
>
>我们不会交出话语权。
>
>从今天起,“破茧计划”进入紧急响应状态。我提议发起“全球静默共振行动”:72小时内,所有成员同步发布一段无声视频??画面中,你们用自己的方式“演奏”。
>
>聋人用手语打出节奏;
>自闭症者排列物品形成视觉节拍;
>盲童敲击盲杖制造回声定位;
>村民用锄头砸地、纺车转动、水车拍浪……
>
>不需要声音,只需要震动。
>
>让世界看到:当我们集体沉默时,反而最响亮。
>
>时间:北京时间10月15日晚8点整。
>
>平台:B站、YouTube、TikTok同步直播。
>
>主题标签:#WeAreTheBeat
>
>这不是表演,是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