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小说

第七小说>那年华娱 > 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囤放假通知(第2页)

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囤放假通知(第2页)

她忽然明白为什么林晚的父亲笔记里写着:“B-12非人,乃信使之墓。”

因为她一直理解错了。

“墓”不是封印,而是起点。

陈默没有被埋葬,他是第一个自愿进入“灰域”的人,用自己的意识作为诱饵,困住YH-067的核心逻辑。他假装死亡,是为了让系统相信任务已完成,从而放松警惕。而陆沉,是唯一能连接“灰域”与现实的人??因为他既是儿子,又是继承者。

她掏出手机,想给林晚发消息,却发现没有信号。她也不确定该说什么。告诉她真相?还是让她继续相信“我们赢了”?

她站起身,走到屋外,抬头望向天空。云层低垂,压着群山,像一块巨大的灰布。她忽然想起《未止》拍摄时的一个细节:最后一场戏,陈默倒在雨中,导演喊“卡”之后,扮演者迟迟没有起身。工作人员上前扶他,发现他哭了。

当时没人知道为什么。现在她懂了??那个演员,是陈默的远房侄子,从小听家人讲叔叔的故事长大。他不是在演,是在祭拜。

她回到屋内,取出胶片摄像机,对着录音机拍下全程。然后,她撕下一张笔记本纸,写下一行字:

>**“我听见了。但我不答应。”**

她把纸条放在录音机旁,关掉电源,背起包,转身离开。

她不会让记忆沉默。

她也不会让陈默永远困在雨夜里。

如果YH-067能通过遗忘重生,那她就要用记忆对抗它??不是通过传播,而是通过重构。

她要拍一部新电影,不是《未止》的续集,而是它的对立面。

片名她已经想好了:《**记得**》。

剧本只有一个场景:一间教室,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陈默是谁吗?”

第一个孩子摇头。

第二个孩子说:“是不是那个死了的警察?”

第三个孩子站起来,认真地说:“他是我爷爷提过的英雄。他说,陈默没死,他只是去了一个大家都忘记的地方,等着有人把他叫回来。”

然后镜头拉开,窗外阳光明媚,操场上一群孩子在奔跑,笑声清脆。

她不需要大投资,不需要明星,甚至不需要上映。她会用“信使计划”的胶片机,一卷一卷拍出来,送到每一个曾经组织过《未止》观影的社区,让普通人自己放映,自己讨论,自己决定要不要相信。

她要让记忆变成一场运动,而不是一段数据。

走出山谷时,天已擦黑。她回头望去,石屋隐没在暮色中,像被大地吞没。但她知道,那台录音机还在那里,等着下一个找到它的人。

七天后,她回到芒市,直奔腾冲。

老邮局民宿的老板娘还记得她。“陆沉?他三天前走了,没说去哪儿。但每天早上六点,他还是会准时出现在菜市场买豆腐,然后绕巷子,到榕树下站十分钟。昨天我还问他写什么,他说:‘我在替一个人说话,他说不出来,我得替他说完。’”

艺菲顺着他的路线走了一遍,在榕树下的长椅上坐下。树根盘错,像一张古老的网。她从包里拿出那卷拍好的胶片,轻轻放在长椅上,压着那张写着“我听见了。但我不答应”的纸条。

她闭上眼,听见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像无数人在低语。

忽然,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一条新短信,来自未知号码:

>**“C-13节点已迁移。新坐标生成中。”**

>**“准备接收。”**

她睁开眼,笑了。

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YH-067的残余程序正在寻找新的宿主,而“信使计划”已经触发了它的警觉。它以为她在重建系统,其实她在瓦解它。每一次她用胶片记录一段口述历史,都是在给“灰域”注入真实的情感波动。当足够多的真实记忆涌入,虚拟的牢笼就会崩塌。

她回复了一条短信,只有两个字:

>**“随时。”**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信使计划”的首批志愿者??十二人,来自不同城市,有退伍军人、教师、纪录片导演、殡葬师、街头诗人。他们在废弃粮仓集合,墙上仍贴着YH-067的分析图,但已被一层新海报覆盖:黑白底色,中央是一双手捧着一卷胶片,下方写着:

>**“我们不是历史的观众,我们是它的容器。”**

艺菲站在人群前,没有讲稿,只说了一句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