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小说

第七小说>华娱,不放纵能叫影帝吗? > 第631章 打得脆脆的(第2页)

第631章 打得脆脆的(第2页)

“是真的!”另一个女孩抢话,“物理课学过,声波能影响液体共振!说不定当年鼓声真的镇住了洪水!”

她望着两张稚嫩却认真的脸,忽然觉得荒诞又动人。或许神话与科学本就不对立。人类用故事对抗遗忘,用仪式储存智慧,千百年来皆如此。所谓文明,不过是把一代人的血泪,编成下一代人能读懂的密码。

当晚,她在日记本写下:

>“今天有人问我,是不是早就计划好要拍这样一部电影。我想了想,其实没有。我只是走着走着,被一些人、一些事推到了这里。就像黄河的水,看似奔流向前,实则每一滴都在回应上游的呼唤。我不伟大,只是不愿闭眼。如果这叫影帝,那每个在黑暗中不肯熄灭的灵魂,都是自己的帝王。”

第三日清晨,她告别山村,踏上归途。机场候机厅里,电视正在播放娱乐新闻:“据悉,某流量明星因税务问题被调查,其主演新片紧急换角……与此同时,《母亲河》持续热映,观影人次突破八千万,成为年度现象级文艺片……”

她戴上耳机,播放电影原声带。盲人琴师的古筝声流淌而出,夹杂着黄河浪涛、雨夜雷鼓、小女孩清脆的诵读。闭目间,恍惚看见无数身影从银幕走出:穿蓝布衫的村妇、拄拐杖的老妪、赤脚奔跑的少女、站在舞台中央嘶吼的赵小芸……她们手牵手,站成一道人墙,挡在咆哮的河流之前。

飞机起飞,舷窗外云海翻腾。她取出笔,在登机牌背面写下一行字:

**不放纵,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克制。**

抵达北京已是深夜。姜闻在车库接她,神情凝重:“广电总局来电,说有领导看了《母亲河》,提出两点意见:一是建议删除‘官僚失职导致溃堤’的情节;二是‘集体抬碑祭河’可能引发宗教联想,需谨慎处理后续传播。”

她冷笑:“那就让他们自己来写剧本吧。或者,派个干部去柳坪村问问,那些抬过碑的女人,要不要删掉她们的记忆?”

“我知道你会这么说。”姜闻递过一份文件,“但这次不一样。他们给了选择权:要么微调,保留上映资格;要么……全线下架。”

车内陷入沉默。远处霓虹闪烁,城市如巨兽喘息。

良久,她开口:“通知所有合作平台,明天上午十点,召开联合发布会。主题就叫??《谁有权定义真实》。”

次日上午,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各大媒体齐聚,直播信号同步推送至网络平台。她身穿素色棉麻长裙,未施粉黛,走上台时脚步平稳。

“各位。”她直视镜头,“昨天有人告诉我,《母亲河》中有两处‘不合适’的内容。我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大屏亮起,播放的是她在柳坪村拍摄的真实影像:暴雨倾盆之夜,村委会会议室灯火通明,村干部紧急部署防汛,电话打不通,上级无回应。最终,是村妇女主任马秀英敲响铜钟,召集全村女人组成人链,连夜搬运沙袋加固堤坝。画面中,一名孕妇也在队伍里,被人搀扶着扛包。

“这段footage没进电影。”她说,“因为它太普通了。这样的事,在过去三十年里发生过上百次。没有人记录,因为没人认为值得记录。但现在,有人觉得‘官僚失职’不能提?可若不提,我们如何记住教训?若不痛,何来变?”

台下鸦雀无声。

她切换第二段视频:鼓阵祭河当日,一位年轻母亲抱着婴儿参与游行。记者问她为何冒险,她答:“我爹妈就是这么活下来的。我不信神,但我信她们。”

“这是信仰吗?”时宁反问,“还是文化基因的延续?如果我们连百姓自发的团结仪式都要审查,那我们保护的究竟是秩序,还是恐惧?”

她环视全场:“我可以删。但请告诉我,删完之后,这部电影还剩什么?只剩风景?只剩苦难?还是只剩一个被驯化的、温顺的女性形象?”

掌声骤然响起,如春雷滚过。

三天后,官方通报发布:经专家评审,《母亲河》内容整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争议情节予以保留,列为“年度重点扶持文艺作品”。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掀起“寻找身边的母亲河”活动。数百个村庄自发组织女性治水队,重启中断多年的民间祭祀。敦煌研究院公开一批唐代壁画,描绘“女子筑城图”,与《母亲河》形成跨时空呼应。

而这一切发生之际,时宁已悄然启程,前往新疆伊犁河谷。那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百年前,一群锡伯族妇女在丈夫远征戍边后,独自开凿暗渠引水灌溉,历时十二年,终使荒漠变绿洲。当地人称那条渠为“奶水沟”,因当年妇人们曾以乳汁喂养病弱同伴,维持劳力。

她背着相机走进戈壁,风沙扑面。当地向导说:“这条路很难走,以前没人愿意来拍。”

她笑了笑:“所以我才必须来。”

夕阳下,她的身影拉得很长,像一杆指向远方的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