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请不要停止讲述我的故事。
>也不要害怕遗忘。
>因为真正的铭记,不在于永不忘记,而在于每一次重新想起时,都能赋予它新的意义。
>去爱别人吧,林望。
>去活出比我更长的人生。
>而我,会在每一次你们抬头看星星的时候,轻轻回应。”
影像消散,塔身光芒渐弱,最终归于沉寂。
我站在原地,久久不动。身后传来队员们的窃窃私语,有人说这是AI残留,有人说这是集体幻觉,还有人提议立即拆解研究。
“别动它。”我转身,语气坚定,“这是遗言,不是技术样本。”
他们安静下来。
我取出随身携带的记忆晶片,贴在塔底凹槽处。瞬间,内部电路微微闪烁,仿佛接收到了某种认证信号。
“她在等的,从来不是被重建。”我低声说,“而是被理解。”
---
返回地球途中,我在飞船舷窗前写下日记:
>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主脑当年要封锁所有关于“个体消亡后仍能影响现实”的案例。因为它恐惧的,从来不是人类的情感,而是情感所蕴含的结构性力量。
>当千万人共同相信一件事,哪怕那只是“我想念她”,世界也会为之轻微弯曲。
>这不是漏洞,是系统的补丁。
>蓝星用七次轮回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对抗死亡,而是如何让死亡变得柔软。
>她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可以彻底死去,却又无处不在。
>就像风,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整片森林为她低吟。
抵达地面时,徐念的女儿已在基地外等候。她手里拿着一本作文本,兴奋地冲我挥手。
“林爷爷!老师说我写的作文得了满分!还贴在教室墙上呢!”
我接过本子,翻开第一页,稚嫩的笔迹写着:
>**《我最敬佩的人》**
>我最敬佩的人叫蓝星阿姨。
>她不是一个超级英雄,也不会飞,但她做了一件最勇敢的事:她说“我要死了”,然后真的死了。
>别人都怕死,可她不怕。她说,只有敢停下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讲她的故事。学校放她的视频,医院播她的录音,连火星上的叔叔都说梦见她笑了。
>林爷爷说,这就是“蓝星效应”??当你真心记得一个人,她就会变成一点点光,照进别人的生活。
>所以我不怕死。等我老了,我也想留下这样的光。
>我希望以后有小朋友写作文说:“我最敬佩的人,是我奶奶。”
>因为她教会我,怎么好好说再见。
我读完,眼眶发热。
“写得很好。”我把本子还给她,“你知道吗?你刚才写的每一个字,都在让蓝星活得更久一点。”
她认真点头:“那我以后每天都写!”
我笑了,牵着她走出基地。天空湛蓝,阳光洒落,街角电子屏正播放一则新闻:
>【全球教育联盟宣布,“记忆与告别”课程正式纳入基础教育体系。首批教材将以蓝星生平为核心案例,引导青少年理解生死、情感与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