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娘也在一旁补充道:“红薯更怕冻,储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温度,地窖里温度不能太低。而且红薯皮薄,容易破损,挑选和搬运的时候都得格外小心,破了皮的容易腐烂,不能用来做种。”
“至于这玉米,”苏老汉指了指那堆玉米杆子,“这个好办,剥了皮,把棒子挂在屋檐下通风晾干就行,干透了就能存很久。”
李主事听得连连点头,又问:“那依二位看,这次收上来的,该留多少做种?多少送回县衙给大人过目和研究?剩下的又该如何处理?”
苏玉娘想了想,说道:“回主事大人,土豆和红薯留种最为关键。依我看,至少得留出六成以上品相完好的作为种薯,仔细储存。“剩下两成的再挑出一些个大、品相最好的,送回县衙给大人和各位官爷查看、品尝。至于玉米,可以多送些回去,让大家伙都尝尝鲜。”
“那剩下的呢?”李主事追问。
“剩下的土豆和红薯,”苏玉娘看了一眼旁边那些眼睛放光的村民,尤其是那些后悔没买种子的,“若官府允许,我们苏家想留下一成半,当做自家粮种和商品原料。”
苏玉娘感受着一道道炙热的目光,清了清嗓子继续道:“还愿意匀出一部分给今日帮忙收成的乡亲们,也算感谢大家的辛苦,但是价格嘛,可能会比之前高一些。”
“剩下的,就由官府统一安排吧,是赈济灾民,还是另作他用,我们都听从安排。”
她这番话,既考虑了留种和上交的任务,又顾及了乡亲们的情绪,还把处置权交还给了官府,说得滴水不漏,合情合理。
李主事听完,眼中再次露出赞赏之色:“苏娘子果然深明大义,考虑周全!好!就按你说的办!”
他立刻对手下吩咐:“听到了吗?就按苏娘子的意思,立刻清点、分拣!留足六成做种!再精选上品送回县衙!剩下的,登记造册,听候大人安排!”
“是!”众人齐声应道,立刻又忙碌起来。
夜色渐深,田埂上的喧嚣却未曾停歇。李主事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既然确定了这些作物的价值和重要性,便一刻也不愿耽搁。
他当即就派了人回县衙,说让他们派人来拉作物。
又调来了县衙派来看守田地的几名衙役,又从村里临时雇了靠谱的劳力开始分拣。
在苏老汉和苏玉娘的仔细指点下,大家伙儿趁着月色,小心翼翼地将那些被挑出来用作种子的土豆和红薯,分门别类地装进铺了干草的箩筐里。
动作都格外轻柔,生怕碰坏了这些关系到明年收成的“金疙瘩”。
至于那些品相极好、准备送往县衙的样品,更是用软布单独包裹,单独存放。
玉米虽然只占总收成的不到两成,但数量依旧可观。
李主事也信守承诺,让书吏当场记录,允许今日参与帮忙收成的村民,按苏玉娘之前所说的认购一部分,每家限量,先到先得。
这个举动,无疑又在村民中掀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那些原本就心存感激又得了实惠的村民自然是喜笑颜开,而那些之前犹豫、此刻囊中羞涩的人家,看着别人兴高采烈地将土豆红薯往家搬,更是急得抓耳挠腮。
县里的人很快便赶了来,好大一队伍的人。
在衙役的护送下,连夜将挑选好的样品和大部分留种的作物,运往了县里。
李主事更是亲自带队确保万无一失。
他们走之前还帮着苏家将自己那一成半,都运进了苏家新宅的地窖里。
第二天一大早,苏家老宅的门槛几乎要被踏破了。
那些昨天在地头目睹了惊人收成、并且后悔当初没有跟着苏家一起种的村民们,此刻都换上了一副热络甚至带着几分谄媚的笑脸,围在了苏家院子里。
“哎呀,老三哥!您可真是好福气啊!有玉娘这么个能干的闺女,往后吃穿不愁了!”一个平日里和苏家不算亲近的汉子,此刻却亲热地拍着苏老汉的肩膀。
“是啊是啊,玉娘侄女,你可真是咱村的大救星!要不是你发现了这神仙粮,咱们今年冬天还不知道怎么熬呢!”另一个婆子也凑上前,手里还拎着一小篮子自家下的鸡蛋,硬要往苏老太手里塞。
“玉娘妹子,昨天俺们在地里听你说了,这土豆红薯,是不是还能卖给俺们点种子?俺们也想跟着你种,沾沾光!”
“对对对!玉娘,你看,俺家就想种个一分地,够家里人糊口就行,你给匀点种子呗?”
七嘴八舌,都是来讨要种子的。他们都听到了昨天苏玉娘对李主事说的话,以为剩下的那些,苏家可以自行处理卖给大家。
苏老太和苏家几位嫂子被围在中间,有些招架不住,只能笑着打哈哈:“这事儿啊,得听玉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