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辩小心询问:“陛下,太尉入城前又呈文书至,要召他入宫吗?”
“不用了,让他明天朝议来便是。”天子摇头:“可有参他的?”
“目前只有一人参他,文书也是刚送到的。”张辩回答。
“谁?”
“并州陆轩。”张辩将东西递了上去。
天子看过后,点头赞道:“板荡识诚臣,陆轩这样的人不能忽视,否则冷了忠臣之心。你替朕回批他,过问他的身体、让他好好处理并州内务,就说并州百姓便托付给他了。”
“好。”张辩点头,多问了一句:“至于他所言,先不回他?”
“先搁着,不要急。”天子招手:“取一张并州的舆图来。”
“是。”
“上党、太原、定阳……也就是说,这三郡六皇子都收回来了?”
“是。”
“根据朱龙的说法,除上党外,另两郡在‘不得已’时,都在他放弃的计划中?”
“是。”
张辩再次点头后,觉得颇为不妥,解释道:“他的说法是西原军势过强,定阳只是仓促破城,并未完全收复;太原之地,重整的时间不够,而且当其冲。”
“如果董然能召回六皇子分出的数部,则此地可守;如果召不回来,还是要以保全大局为要。”
“好一个保全大局!”天子嗤笑一声:“你瞧一瞧,三公就是三公,哪怕以前是个武人,做了三公后也这么会说话了,真是叫人反驳不得啊!”
张辩揣测君意,问道:“要安排几个人弹劾他吗?”
“你急什么?”天子瞥了他一眼:“现在把他拿了,谁替朕去拿下并州?并州的事办好了,朕就算他是对的。”
“并州的事没有办好,任由他话说的再漂亮,也是要和他算账的。”
——次日,朝议。
朱龙将并州军情再说了一遍。
当然,在此处,他不会将什么‘残民害皇子,自担骂名’的话拿出来。
那都是讲给下面人听得,当众怎么可能?
莫说主动提,别人这样说,朱龙也必是要反驳的。
这不,朱龙话音刚落,魏仲文便顶了过来:“太尉这样安排,将六皇子和诸多将士置于何地?”
“迫于时、迫于势!”朱龙正色回应:“彼时西原大军忽至,势如天倾,又因霍洗忧分兵,使二皇子未能拔开雁门,北边顷刻失守,大军一拥而入。”
“在我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如你所言,我若举兵入定阳,则全军上下,俱为西原所困,则非但定阳、太原不能保,上党也必失!”
“上党失、全军沦,河内又如何守得住?那可是倾天之势!”
“撤退各路兵马,保全有生力量,退守要隘,难道这条路错了吗?!”
错了吗?
没有错。
是的,站在朱龙的这番说辞中、或者站在中枢这些人的立场上,朱龙的办法是最稳妥的。
虽然牺牲了定阳、可能牺牲了周彻和那些军士、已经牺牲了到手的太原……却也把满盘皆输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换句话说,朱龙的作法,是以暂时性的吃亏,换来大局上的稳固——他这么做,再怎么输,也就输一个并州;他不这么做,一旦输大了,那就不是一个并州能兜得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