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原本的意思是希望白露把厂子买下来,毕竟这原本就是白家上交的厂子,按照政策,白露回购是有优惠优先政策的。但白露直接以纺织厂为例子,把地方官员和各厂长瞒上欺下的事情摆到了如此严肃的场合。
“我是一个商人,商人以利为先,我自然想挣钱。但在此之前,我首先是个华国人,国家强大,我们这些商人在面对外商的时候底气才能十足,做人要有基本的底线,这样坑害国家坑害人民赚来的钱我用着于心不安。
更何况大家要知道,眼下能接手这些资产的国内商人其实不多,更多的还是外资华侨和港澳台商人。”
不管是领导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都被1。3亿和两千三百万这两数字吓到,虽说水至清则无鱼,但这还不到零头啊!这些人怎么敢!他们怎么敢啊!
“查?这件事必须彻查!”
这是所有人的心声,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下面得知消息后连夜签约,代表团当天便完成了表决,政府部门临时给各省市下达文件所有国有工厂的出售必读等待国家相关法案出来,从今天开始,在法案出来之前签订的所有合约都将作废。
这个条约不知道让多少人睡不着,尤其是那些已经收了钱的厂长,仿佛看到了自己头上悬着的钢刀。
会议结束之后,黄文明来找白露。
“你呀你呀!你说说你!你怎么那么敢!晓不晓得这消息一传出去要有多少人恨你?那些人报复起来手段可是残忍得很!”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白露此刻断的可不是一人两人也不是普通人的财路。
“在我出发之前,木家堡已经森严戒备了。老黄,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的,如果大家都害怕,那么历史只会朝着它既定的方向走,谁都改变不了。”
重头再来说着容易,但是对于那些在国企安稳了一辈子的工人来说,他们已经不年轻了,文化程度不高,会的东西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能留给他们的工作岗位很少很少。
他们抢不过年轻人,如果连安置费都被人贪污了,那对于他们来说太残忍了。
而且他们也不是一直磨洋工的,刚刚建国那些年,这些工人们敢打敢拼,在工厂赶货的时候,加班加点熬夜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只能说,十年运动的影响太大了,但工资稳定,福利稳定,每次做多做少都没有区别的时候,出现如今的情况是必然的。
黄文明没有再说话,也不是第一天认识白露了,他自然知道,她的爱国之心有多强烈,自从霜露走上正轨后,白氏集团每年的税收从来没有掉过前十,近几年甚至上过前三。
白露没有用任何避税手段,挣了多少钱,该上多少税便认真上多少税。
不管下面如何抗议,白露的提议还是得到了领导和代表们的认可。
白露被无数商人咒骂,他们甚至想联合起来针对白露。
但此时的白氏集团,并不是那么容易针对的。
原材料方面,白氏集团采用的是和农户签约的模式,生产方面,他们的厂房机器都是自己的,工人多为退役军人,销售方面,药品走的大部分是医院的路子,且都纳入了医保。要是不开白氏的药,老百姓都不同意,而霜露集团饿产品出口几十个国家,一直都供不应求,根本限制不住。
一个集团,上得领导欣赏,下得人民拥护,他们想打歪主意,难上加难。
虽然这些商人讨厌白露,但全国各地的工人却巴不得把白露供起来。随着代表们的归乡,白露在会议上的那些话都被传扬了出去。普通工人不清楚他们的厂子值多少钱,有没有人接手,白露举出了林市纺织厂的例子,用清晰的面积和金额来给大家做模板,让每一个工人都心里大致有数。
因为城市的大小和地里位置自然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如林市纺织厂这样不足五分之一的闹剧,工人们首先就不会答应。
而各地政府,也把目光放到了这些被拖欠的工人上面来,面积太大的,地皮买不起可以先把其他东西拆分卖了,一个人买不起可以把厂子划分成几个区域来买,甚至对于国内的个体户,政府给出了分期付款的优惠,只要能先拿出安置工人的款项,剩下的,可以再三年内还清,银行这边也给出了各种贷款优惠。
白露趁着这个东风,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买了地皮。
时机成熟,白氏华安堂,应该出来和全国人民见面了。
作者有话说:
其实这段我还是写的保守了,某女星母亲把仅地皮就值23亿的国有资产,以六千多万的价格卖了,并且就连这六千多万也没有到工人手里,寒冷的冬天,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第161章日新月异的华国
华安堂是中医馆,虽然在白露的努力下,中药的名声在华国人民乃至国际上都取得了一定的信任度,但是中医的情况在过去的这些年依旧不容乐观。
无数老中医在运动时期被迫转行或者逝去,中医出现了断层,还有很多人打着“中医”“道医”的名号招摇撞骗。老百姓们目前对于中医的态度就是:他们知道又厉害的中医,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白露白医生,但是好的医生离他们太遥远,他们周围还是骗子居多。所以,在老百姓们生病的时候,他们更多选择去看西医。
全国范围内,也只有姚县和周边的县城是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