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南多道:“陛下,东方那个叫大明的国家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他们不仅军事,更厉害的是,他们好像知道了我们的殖民策略。”
葡萄牙国王皱起眉头:“不可能!那些东方人怎么会知道我们的计划?”
“我也不知道咋回事,但事实如此。那位武安王朱允熥直接揭穿了我们的意图,甚至了解我们在非洲和印度的所作所为!”
国王沉默片刻,问道:“那么,这个大明国到底有多强?”
“他们的军舰比我们想象的要先进得多,特别是他们的火炮,射程和威力都不容小觑。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在技术上正迅速进步,若再过二十年……”费尔南多没有说下去,但国王明白他的意思。
“看来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东方的局势。暂时不要与大明为敌,专注于那些抵抗力较弱的地区吧。”
费尔南多点头同意:“明智之举,陛下。”
与此同时,大明京城……
朱允熥在成功开辟海上贸易航线后,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朝中大臣们对他更加敬重,就连那些曾经的反对派,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远见卓识。
不过,朱允熥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
他知道,大明要想真正强大起来,不能只依靠少数人的努力,必须培养出大批人才。
这天,朱允熥正在书房翻阅从西方带回来的一些书籍和地图,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大明若要长治久安,必须重视教育!传统科举虽然能选拔人才,但局限性太大,只重八股文章,不重实用技能。是时候改变这种状况了!”
他立刻提笔写下了《新式学堂建议书》,详细阐述了建立新型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案。
次日,朱允熥入宫面见朱元璋,将建议书呈上。
“皇爷爷,孙儿有个想法,想请您过目。”
朱元璋接过建议书,仔细阅读起来。他越看越入神,最后赞叹道:“好啊!这个主意好!我大明确实需要各类人才,不能只靠科举那一套。”
朱允熥趁热打铁:“皇爷爷,传统教育虽有可取之处,但过于死板,不利于培养实用人才。孙儿建议设立新式学堂,除了传统经史子集外,还要教授算学、格物、工程、医术等实用学科。”
朱元璋点点头:“有道理。那么,这新式学堂该如何设立?”
“孙儿打算先在京城试点,建立一所‘格物总院’,下设算学、工程、医术、航海等科目。学生通过考试入学,毕业后可直接任职相关部门,不必再经过科举。”
朱元璋捋着胡子思索片刻:“此事关系重大,会动摇科举根基,恐怕会引起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啊。”
朱允熥胸有成竹:“皇爷爷明鉴。孙儿并非要取代科举,而是作为补充。文官体系仍由科举选拔,而技术官员则由新式学堂培养。两者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朱元璋眼前一亮:“这样一来,既不触动既有利益,又能培养出真正需要的人才,两全其美啊!允熥,你这主意真是绝了!”
“那皇爷爷是同意了?”
朱元璋重重地点头:“准了!不过,朕有个条件:第一批学生必须通过测试,确保质量。若效果不佳,即刻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