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小说

第七小说>Z世代艺术家 > 第293章 一股脑全打死(第3页)

第293章 一股脑全打死(第3页)

八月十五中秋夜,CIMK举办首次线上纪念仪式。全球二百多个城市同步响应,参与者打开同一段直播流:画面中央是一块白色幕布,背景音是《囚鸟》结尾那段百人低语“我记得……”。每隔一分钟,便有一位志愿者朗读一个名字??那些曾为真实付出代价的人。

从张默言,到田守义,到周文康,到陈楷,再到名单上的五十三位无名者。

最后一分钟,全场静默。然后,无数人同时打开手机闪光灯,对准天空。

那一晚,从纽约到东京,从伦敦到悉尼,再到乌鲁木齐和漠河,点点微光如星河升起。

国内社交平台再度封杀相关话题,但有人截取了这场“星光祭”的片段,配上字幕:“这不是抗议,是祭奠。祭奠那些教会我们如何凝视黑暗的人。”

视频标题叫:**《Z世代艺术家:我们记得,所以我们存在》**。

秋天来临之际,教育部悄然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对“境外不良影视思潮”的防范力度,特别提及“以艺术之名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的作品”。多所院校电影系课程被临时调整,《囚鸟》相关内容禁止讲授。

然而就在同一天,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新书《中国当代电影史(1978?2000)》,主编为著名电影学者程昭。书中专设一章《地火运行:八十年代地下影像运动》,详尽分析《灰墙》《春雷》等作品的思想价值,并明确指出:“这些影片虽未能公映,却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切片。”

书籍上市即售罄,豆瓣评分高达9。6。评论区第一条热评写道:“原来教科书也可以说实话。”

方星河受邀为该书写序。他在最后写道:

>“有人说我们制造对立。可真正的对立从来不是发生在观众之间,而是发生在记忆与遗忘之间,良知与权力之间,人性与冷漠之间。

>我们拍电影,不是为了赢奖项,也不是为了煽动仇恨。

>我们只是不愿让下一代活在一个连提问都被预先禁止的世界。

>当你说‘这不重要’的时候,请想想那个在井盖下藏了三十年胶片的人。

>他相信重要。

>所以我们也必须相信。”

冬天再次降临。

某日凌晨三点,方星河收到一条加密消息:**“找到了。L-8849名单上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在云南腾冲。姓林,曾是怒江文化站放映员。愿意见你。”**

他立刻订机票,带上摄像机出发。

在滇西山区一间老旧木屋里,他见到了那位老人。八十二岁,白发如雪,腿脚不便,但眼神清亮。

两人相对无言许久,老人终于开口:“我知道你会来。我等了三十八年。”

他从床底拖出一只铁盒,打开后,竟是整整一盒未冲洗的16毫米胶片。

“这是1986年夏天,我们在傈僳族村寨拍的纪录片。讲一群农民自编自演话剧《觉醒》,批判官僚主义。上面派人来收缴,我们连夜把胶片藏进茶砖,运了出来。”

方星河双手微微发抖:“能……能让我看看吗?”

老人点点头:“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

“您说。”

“把它放给更多人看。不止中国人,也要让外国人知道??我们不是只会顺从的民族。我们一直都在反抗,用笔,用镜头,用沉默的方式大声呐喊。”

一周后,这段名为《茶砖里的光》的修复影像在日内瓦人权电影节秘密首映。现场观众全体起立致敬。

而在国内,一段短视频悄然流传:某大学电影课堂上,教授假装播放教学案例,实则切换成《囚鸟》片段。学生们心照不宣地安静观看,有人悄悄流泪,有人攥紧拳头。

监控摄像头拍下了全过程。

但第二天,教室黑板上仍写着一行粉笔字:

**“昨夜风兼雨,梦里尽是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