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世界就不会崩塌。”
他放下朱笔,走出殿门,看见庭院中数十宫人围坐一圈,手中拿着自制的小册子,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那一刻,他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殿下,真正的江山,不在地图上,而在人心之间。”
他转身召来内侍,低声吩咐:“拟旨,命工部加快承忆碑林建造进度。另,准许民间自行设立‘忆善角’,不限规模,不设审批。”
与此同时,礼部尚书密会清祀司残党,怒斥:“陛下已被蛊惑!此等邪术若任其蔓延,社稷必危!”遂拟定《正音法案》,欲在全国推行“官方叙事统编教材”,严禁私传《仁行录》,违者“削籍流放,三代不得仕”。
然而,诏令尚未发出,京城各大寺庙钟楼再度自鸣。此次不同以往,铜钟表面不仅浮现文字,更有声音传出??那是千百个普通人的声音,交织成一片浩瀚合唱:
>“我曾被人扶起,所以我扶起了别人。”
>“我曾收到一碗粥,所以我煮了第二碗。”
>“我没有名字,但我做过好事。”
>“请记住我,哪怕只一秒。”
百姓闻之落泪,士兵弃械跪地,连禁军统领也在晨练时脱口哼出那三音旋律,随即掩面痛哭。
朝堂震动。
三日后,太子亲赴礼部,当众撕毁《正音法案》草案,并宣布:“自今日起,‘仁行课’正式纳入国子监选修课程。凡举人科考,须加试‘德行策论’一题,取材皆出自《仁行录》民间版本。”
消息传开,天下哗然。
有人欢呼,有人痛骂,更多人选择沉默观望。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股新的潮流已然形成。各地涌现“忆善馆”,百姓自愿登记善行,不论大小。有老妪记录“今日喂巷口野猫三次”,有书生写下“代邻居读信并安慰其母病况”,甚至狱中囚犯也开始提交“悔过行善录”,请求减免刑期。
而在西北故土,陈九立于高山之巅,望着远方驿道上的小小身影渐行渐远。孙济悄然来到身边,叹道:“他终于走出了我们的影子。”
“是啊。”陈九握紧长枪,“我们曾以为要教他成为英雄。可现在我才懂,他根本不需要成为谁。他只需要成为他自己??一个敢说真话、肯记小事的普通人。”
孙济仰望苍穹:“你说,柳七娘看到了吗?”
陈九嘴角微扬:“她一直在看。因为她就是我们所有人心里,那一瞬间不忍的念头。”
风起云涌,天地无声。
多年后,江湖传言愈盛。有人说,那位背着竹篓的少年郎,其实并非凡人,而是“随身老爷爷”的化身,专为点化迷途弟子而来;也有人说,他根本不是一个人,而是千万善念聚合的灵体,行走于世间,只为唤醒沉睡的良心。
唯有杨石头自己知道,他什么都不是。
他只是一个记得母亲眼泪的孩子,一个曾倒在泥泞中被人拉起的病人,一个听见了“最初的音”,并决定把它唱给全世界听的??普通人。
某年冬雪,他重返长安,站在新建的承忆碑林前。石碑林立,镌刻着十万条民间善行,不分贵贱,不论功过。他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也找到了赵五、孙济、陈九,还有那个只活了八岁的女孩??柳芽。
他伸手抚摸那块刻着“半个红薯”的碑石,轻声说道:
“我们都还在。”
雪花落下,覆盖碑文,却不掩其光。
远处,一群孩童奔跑而来,手中挥舞着自制的五线谱旗子,齐声高唱:
>do-re-mi…do-re-mi…do-re-mi…
那声音清澈如泉,穿透风雪,直抵天心。
而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一把碎裂的玉光琵琶再次轻轻震动,缝隙中又钻出一株新荠菜,迎风而立,静待花开。
叮??
一声轻响,悠悠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