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小说

第七小说>大明第一国舅 > 第622章 千里眼(第2页)

第622章 千里眼(第2页)

抵达太医院时,只见庭院内外灯火通明,数十名太医围在一间厢房外,神情凝重。朱标大步上前,掀帘而入。床上躺着一名须发斑白的老将,双目紧闭,额头冷汗涔涔,呼吸微弱如游丝。

“廖卿……”朱标握住他的手,声音低沉,“你辛苦了。”

片刻后,廖永忠竟缓缓睁眼,见到朱标,嘴角微微抽动,似想挤出一个笑容。他艰难开口:“臣……不负圣恩……南疆已定……百姓归附……”

“我知道,我都听说了。”朱标眼眶微红,“你安心养病,朝廷的事,不用操心。”

廖永忠却用力摇头,从怀中掏出一块染血的布帛,颤巍巍递出:“这是……南海诸岛地图……还有……海外藩属名录……请陛下……务必重视海防……倭寇……不止东瀛……还有西洋佛郎机人……已经开始窥探我东南沿海……”

朱标接过布帛,双手微微发抖。他知道,这份情报价值千金。而眼前这位老将,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这一切。

“你放心。”朱标咬牙道,“朕答应你,必设水师,固我海疆。你的子孙,世袭罔替,永享尊荣!”

廖永忠嘴角终于绽开一丝笑意,随后头一偏,气息断绝。

室内一片寂静。良久,朱标缓缓站起,将布帛收入袖中,转身对外宣布:“德庆侯廖永忠,忠勤体国,鞠躬尽瘁。即日起,追赠太傅,谥‘忠武’,赐葬钟山之侧,配享太庙。其子袭爵,加食邑五百户。”

众人齐声应诺。唯有马寻默默注视着床上那具逐渐冰冷的躯体,心中涌起一阵悲凉。他曾亲眼见证这些开国功臣如何浴血奋战,也曾目睹他们一个个倒在权力与岁月的夹缝之中。如今,又一人离去。

回宫路上,天色已亮。阳光洒在宫墙上,映出斑驳光影。朱雄英牵着驴儿的手,一路沉默。直到回到东宫书房,他才忽然抬头问朱标:“爹爹,廖伯伯是不是再也醒不过来了?”

朱标蹲下身,认真地看着儿子的眼睛:“是的,他累了,要去很远的地方休息了。”

“那他会变成星星吗?”朱雄英仰头望着窗外湛蓝天空。

“也许会吧。”朱标轻声道,“只要有人记得他做过的事,他的光就不会熄灭。”

这一幕被站在廊下的马寻看在眼里。他转身走向藏书阁,取下一本尘封已久的册子??那是洪武初年编纂的《开国功臣录》。翻开第一页,赫然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画像与事迹。而在最后一页,空白处只写着两个字:待续。

他知道,这个时代的故事还未结束。新的英雄正在成长,旧的传奇仍在延续。而他自己,作为这个王朝最特殊的“国舅”,肩上的责任从未减轻。

数日后,朝廷正式发布诏令:设立“海事衙门”,统筹沿海防务与对外贸易;同时重启宝钞改革,严禁民间私铸,并派遣钦差巡查各省钱法。此外,朱标亲自主持修订《皇明祖训?继嗣篇》,明确皇子教育方针??“文武并重,德才兼修”。

东莞伯如期开课。第一日授剑,场地设在西苑校场。朱雄英与驴儿并肩而立,身穿短打劲装,手持木剑,神情肃穆。马寻站在一旁监督,葛婉则抱着旺财佑坐在观礼台上。

“剑者,百兵之君。”东莞伯朗声道,“习剑之人,首重心性。心正则剑直,心邪则刃偏。今日第一课,不是招式,而是静坐。”

全场愕然。朱雄英忍不住小声嘀咕:“我还以为要翻跟头呢……”

“闭嘴!”马寻低声喝道,“你若再吵,今晚就抄十遍《孝经》。”

朱雄英立刻噤声,乖乖盘腿坐下。驴儿则早已闭目凝神,呼吸平稳。

半个时辰过去,阳光炽烈,不少随侍太监都汗流浃背,唯有两个孩子依旧端坐不动。

东莞伯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明日开始,练习基本步法。记住,万里长征,始于足下。”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岭南,一封密信悄然送达黄?手中。信纸洁白如雪,盖着东宫玉玺印鉴,末尾附有一行遒劲小楷:

“孤闻先生淡泊明志,然天下苍生,岂独善其身可济?愿先生念及黎庶,出山共理乾坤。太子朱标顿首。”

黄?读罢,久久不语。良久,他走到院中,望着满园稻穗低垂,喃喃道:“原来,真的有人还记得‘耕读传家’四个字。”

他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两个字:遵命。

京城这边,夜晚降临。马寻独自登上紫禁城角楼,俯瞰万家灯火。远处,乾清宫的灯光依然明亮??他知道,朱标还在批阅奏章。

一阵夜风吹来,带来槐花清香。他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雨夜,马秀英抱着尚在襁褓中的朱雄英,对自己说:“三哥,这孩子将来要是能做个好皇帝,我就知足了。”

如今,那个婴儿已长成倔强少年,而他自己,也从一个江湖浪子,成了大明最有权势的“国舅”。

他笑了笑,轻声自语:“姐,你看见了吗?咱们马家的孩子,终究没有辜负这片江山。”

月光如水,洒满宫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属于大明第一国舅的传奇,才刚刚进入最深沉的章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