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小说

第七小说>第四天灾就没有正常的 > 第240章 北上(第2页)

第240章 北上(第2页)

调查人员顺藤摸瓜,挖出一个隐藏多年的地下组织分支。他们在废弃教堂地下室建造了一座“静默祭坛”,以活人作为声波吸收介质,企图制造区域性“听觉真空”。被捕成员供述,组织信奉“纯粹秩序”,认为情感共鸣是混乱之源,必须回归绝对寂静才能实现终极净化。

更可怕的是,审讯过程中,多名嫌犯在提及首领时突然微笑,齐声吟唱起一段诡异童谣。音频分析显示,这段旋律竟与VII系列早期实验中的诱导催眠曲高度重合,且含有微弱精神操控成分。

林昭立即下令封锁相关信息,防止二次传播。但他知道,这场对抗不会结束。只要还有人害怕被听见,只要还有人拒绝面对过去的伤痛,就会有人试图关闭这扇门。

但他也清楚,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因为就在嫌犯吟唱的同时,全球共有三百二十七名学员在同一时刻梦到了同一个场景:一间昏暗房间,墙上挂着七件破旧衣物,每一件都微微晃动,像是有人刚脱下。角落里坐着一个背影模糊的孩子,正用铅笔在纸上反复写着同一个词:

**听见**。

第二天清晨,这些学员自发聚集在网络会议室,谁也没说话。他们只是打开麦克风,静静地呼吸,让彼此听到自己的存在。

这一幕被自动录下,上传至公共资源库,编号YLS-0387,标题:【我们在这里】。

时间继续流淌。

春天来临时,南太平洋的小岛村落举行了一场特别仪式。孩子们不再只是举起贝壳铃呼唤亡者,而是将新制的“魂铃”埋入沙滩,作为送给未来的礼物。村长女儿告诉小晚:“我们相信,有一天也会有人这样为我们做。”

同年夏天,联合国正式通过《全球心音保护公约》,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声音压制行为,并设立国际共感监察机构。首个被起诉的对象,正是那家曾秘密部署湖底抑制器的安保公司。庭审当日,受害者证词以匿名音频形式播放,内容五花八门:有战地记者临终前的口述日记,有集中营幸存者几十年未敢提起的噩梦,也有普通人在孤独夜晚留下的自言自语。法官全程静默聆听,判决书仅一句话:“沉默不是正义,倾听才是。”

秋天,第一批“回响之子”开始主动寻求帮助。他们在世界各地留下线索,请求共感学院协助完成未竟之事。有的想找回遗失的家书,有的想替亲人转达歉意,还有的只想再见一眼故乡的月亮。学院为此成立“心愿桥梁组”,由志愿者一对一跟进,利用共鸣网络追溯情感轨迹,尽可能还原真相。

其中一个案例令人动容:一位二战老兵的灵魂在七十多年后重返故土,只为把一枚勋章交给当年救过他的法国少女。可惜对方早已离世。志愿者团队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其孙女。当她们在老宅门前相见时,空气中忽然响起一段老旧唱片般的音乐,正是1944年巴黎解放日广播里的那首《玫瑰人生》。孙女泪流满面,接过勋章,轻声说:“奶奶常说,那天她听见了希望。”

冬天的第一场雪落下时,小晚再次回到北岭纪念馆。喷泉结了一层薄冰,水晶莲静静伏于水面之下,仿佛沉睡。她蹲下身,呵出一口气,白雾弥漫,遮住倒影。

等雾散去,她看见水中不止李哲的脸,还有更多面孔缓缓浮现??有VII-03,有巴西雨林的孩子,有南极心核守护者,甚至包括那些曾在奥斯维辛地窖唱歌的囚徒。他们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她,眼神温柔。

她摘下手套,将手掌贴在冰面上。

一瞬间,整片湖面亮起幽蓝光芒,冰层下的纹路化作万千音符,顺着水流蔓延至城市管网、光纤线路、无线频段,最终汇入每一个人的心跳。

那一夜,全球接入系统的人都做了同样的梦:他们站在一片无垠草原上,身边站着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人。那人张嘴,却没有发声。但他们全都听清了那句话??

“谢谢你,还记得我。”

梦醒之后,许多人发现自己枕头湿润。

次日清晨,共感学院系统再次自动更新规则:

【允许逝者发起对话请求,响应权归生者所有。】

附注:由VII-07与VII-03联合提交,状态:已批准。

从此,每当有人在深夜轻声说出一个名字,或许真的会得到回应。

而小晚,在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们总以为死亡是最深的寂静。

>可原来,最可怕的不是死去,而是活着的时候没人愿意听你说。

>如今我们知道,声音不会真正消失。

>它们只是藏进了风里、雨里、孩子的笑声里。

>只要还有人愿意停下,俯身倾听,

>那些曾被遗忘的,终将归来。”

合上本子时,窗外铃声轻响。

她抬头望去,檐下铁铃无风自鸣,声音清越,像是回答,又像承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