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小说

第七小说>状元郎 >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大宗师案临(第3页)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大宗师案临(第3页)

其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其三:“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他闭目片刻,脑海中浮现出父亲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想起母亲临终前叮嘱“勿忘初心”,忆起陈?那句“总得有人说话”,还有李景和被捕前最后一眼的悲愤……

睁开眼时,他已胸有成竹。

提笔写下第一篇文章的破题:“济贫恤患,乃君子之仁;趋利附势,实小人之态。”

行文如泉涌,义理清晰,引证广博,尤以一段议论最为惊人:“今观郡县之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官府不问,反助其势,征敛苛急,使民日蹙。此所谓继富周富也,岂非背驰圣训乎?”

第二篇则针砭时弊,直言法治不如德治:“刑罚者,防患于已然之后;礼教者,弭乱于未然之前。今之为政者,专恃律令之严,而忽庠序之化,是舍本逐末也。”

第三篇更是气势磅礴,由心性谈到治平:“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一人诚,则一身正;一家诚,则一室和;一国诚,则四海宁。故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三日过后,交卷出场。

主考官、内阁大学士杨守礼亲自阅卷。当他看到苏录的三篇文章时,不禁拍案叫绝:“此真宰相之器也!”尤其对“周急不继富”一篇中“继富周富”之语大加赞赏,称“切中时弊,胆识兼具”。

副主考却皱眉道:“此人言语太过激烈,恐触忌讳。况且……听说他与陈?过往甚密,而陈氏素有清议之名,实乃难制之辈。”

杨守礼冷笑:“正因为如此,才更该取之。国家若只用唯诺之人,何谈振兴?”

最终,苏录高中会试第一名??会元。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有人欢喜,有人嫉恨。宫中传来消息,皇帝亲览其卷,批曰:“见解超卓,文气浩然,堪称一代人才。”

但与此同时,赵?等人也开始加紧动作。他们秘密搜集苏录过往文字,企图找出“谤讪朝廷”的证据。更有御史弹劾他“结交废臣,鼓吹异端”,要求取消会试成绩。

关键时刻,老太监张福悄然递出一份密报:原来早在数月前,苏录曾在一次私宴中救下一户被恶仆欺凌的孤寡人家,而这户人家的亲戚,正是宫中一位得宠的妃嫔之舅。

此事虽小,却成了扭转局势的关键。那位妃嫔在皇帝面前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听说新科会元是个好人。”皇帝一笑置之,却也因此对苏录多了几分好感。

殿试如期举行。

三月殿前,百官肃立。苏录身着?衫,立于进士行列最前端。当太监宣读策问题目??“如何安邦定国,革除积弊”时,他深吸一口气,提笔疾书。

他的对策,不引虚辞,不尚空谈,而是提出三大纲领:一曰清丈田亩,均平赋役;二曰整顿吏治,严惩贪墨;三曰兴办社学,普及教化。每一条皆附具体施行之法,数据详实,逻辑严密,尤以“清丈田亩”一条最为震撼??他大胆指出,江南地区实际耕地面积比官方登记多出三成以上,皆因豪强隐匿所致。

全文万余言,一气呵成。

读卷官们传阅之后,无不惊叹。杨守礼激动得老泪纵横:“此子若不用,大明无人矣!”

最终,皇帝御笔亲点:苏录,第一甲第一名。

新科状元诞生。

捷报传至南京,全城轰动。街头巷尾皆传:“苏解元果然夺魁,真乃我江南之光!”陈?闻讯,仰天长笑,连饮三大杯酒,而后卧床不起,病逝于七日后。临终前留下遗言:“吾道不孤。”

至于李景和,在山东躲藏半年后,得知苏录登第,遂改名换姓,潜入学堂任教。他把自己写的《均田议》刻成小册,悄悄流传民间,称之为“状元未竟之志”。

多年以后,当苏录已成为户部尚书,主持全国清丈田亩大计时,有人问他:“当年殿试对策,为何敢直言豪强隐田之事?不怕招祸吗?”

他站在御花园的湖边,望着水中游鱼,轻声道:“因为我记得一句话??君子务本。”

风吹动他的官袍,猎猎作响,如同当年栖霞山上那片不肯低头的松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