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在襄王府遗址转了一圈,选中了一块占地相当可观的地皮。
他想要建的并不是单纯的住宅,也不是那种一层套一层,一进又一进的衙门大院。
而是更加强调功能性,带着点设计感,运用先进技术的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的集合体。
像是他刚才和吕德昌提到的水泥、玻璃等技术,就要运用其中。
钢筋混凝土是现代技术,但水泥不是。
这玩意在古罗马时代就有应用了,当然他们利用的是天然的火山灰形成的凝灰岩。
襄阳府没有这个东西,但用石灰石、黏土、铁矿石就能烧成硅酸盐水泥。
比例韩复不知道,但可以慢慢试。
实验、对比、总结是打开科学的大门。
玻璃同样如此。
而且,水泥这玩意只能自用,但通透的玻璃可是能够出口创汇的。
除了建筑原料的革新升级,新伯爵府韩复打算在保持中式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兴建几栋高层建筑。
包括以后襄樊镇的建筑,都尽可能盖楼。
大量新建楼房,不仅是面子工程和看着好看,还会成为推动领地内所有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的火车头。
古代的生产力是一个很玄学的问题,崇祯富有四海,有着九州万方的基业,但能调动的资源却极其有限,远远不如只有百万人口的后金。
而南明小朝廷,即便是到了永历那会,也有着数省地盘,按理来说,编练出数万直属于朝廷精兵的资源还是有的。
但也始终做不到。
相反,孙可望却能够以云南一省之地疯狂爆兵,一度打得西南局势崩坏,掀起了反清的高潮。
关键就在于资源整合的能力。
抛开孙可望人品不谈,这老哥确实是此中高手。
至于说后来大好的局面被葬送,孙可望固然是直接责任人,但说实话,张献忠的这几个义子,都有着致命的缺陷,很可惜。
韩复估计,襄樊镇短时间内,地盘都会局限在汉水中上游这一块。
要扩张的话,他多半会选择由兴安州入蜀,去抢张献忠死后的大西地盘。
河南、湖南、武昌、江西等地,除非已经有了相当的实力,否则他是不会去的。
这些地方,尤其是湖南、武昌、江西等地,是明清双方交战的主战场。
他韩复苟在襄樊装死的话,可能清廷一时半会还不稀得搭理他,派一个吴三桂盯着就行了,但若是跑到这些地方去揽风雨,那就要成众矢之的了。
地盘有限,那么就要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
襄樊虽小,但条件可比苦寒之地辽东强多了。
老奴和皇太极用土法都能练出天下无敌的强兵,我韩伯爷两世为人,凭什么不能?
先给我大清来点小小的产业升级的震撼。
建筑工艺的提升,首先就会带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玻璃与化工产业的提升,是可以直接体现到生产力上的。
不过这事得慢慢来,现在襄樊镇的包工头子魏大生,哪里见识过自家大人说的那种富丽堂皇,高大宏伟的建筑啊?
博尔热斯倒是知道,但这小子韩复都怀疑他是不是有恋物癖,只对大口径火炮充满热情,其他的兴趣缺缺。
韩老板兴建伯爵府的宏伟构想,只能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