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小说

第七小说>我为大明在续国运三百年 > 第129章 电讯如神北疆新篇(第1页)

第129章 电讯如神北疆新篇(第1页)

电讯通北,万里如咫

“皇明电报总局”的成立,伴随着皇帝的最高授权和內帑的充足供应,展现出了惊人的动员和建设效率。这项被视为“国之神器”的工程,其优先级甚至超过了部分铁路支线的建设。

从北京德胜门外开始,一场与距离赛跑的工程浩大展开。数以万计征调来的民夫,在工部官员和格物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如同辛勤的工蚁,开始埋设巨大的杉木或松木电线杆。这些电线杆经过桐油浸泡防腐处理,高达数丈,每间隔五十步便树立一根,形成一条望不到头的首线,坚定不移地指向东北方向。

架设线路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在华北平原,地势相对平坦,但需要穿越无数河流、沼泽和农田,架设桥梁或采用加固的高杆。进入燕山山脉后,地形变得复杂崎岖,工人们需要开山凿石,将沉重的电线杆和铜线运上陡峭的山坡。天气也是一大敌人,夏季的暴雨可能冲垮刚刚挖好的杆坑,冬季的严寒则让户外作业变得异常艰难。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材料安全,卢象升应朝廷要求,派遣了精锐的士兵沿途护卫,清剿小股土匪,并协助运输物资。

工程师们不断解决着技术难题:如何保证长途传输后信号不至于过度衰减?如何防止雷电对线路的破坏?(初步尝试了简单的避雷针)如何确保数以万计的电线接头牢固可靠?格物院的学者和工匠们驻扎在沿线关键节点,随时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

建设大军以每日数十里的速度,顽强地向北推进。线路经过通州、蓟州,出山海关,进入辽西走廊。当电线杆如同忠诚的哨兵,一路延伸至辽东重镇沈阳城外时,整个工程迎来了第一个里程碑。

测试之日,北京格物院总部的发报室内,宋应星亲自坐镇,朱由检派来的内侍在一旁紧张等候。而沈阳将军府内,新任的辽东巡抚与驻防将领们齐聚一堂,目光都聚焦在那台简陋却意义非凡的收报机上。

北京方面,操作员深吸一口气,按照密码本,按动了电键,发出一串代表“圣旨:沈阳诸卿安好?讯息通否?”的电话信号。几乎就在电键按下的同时,近千里外的沈阳,收报机的电磁铁发出了清晰的“嘀嗒”声,纸带缓缓移动,留下了对应的符号。

专门的译电员立刻上前,根据密码本迅速翻译。当“圣旨:沈阳诸卿安好?讯息通否?”这行字被清晰地念出时,整个沈阳将军府内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无法抑制的惊呼和议论!以往,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从北京到沈阳也需数日,而如今,皇帝的问候竟在呼吸之间抵达!这种超越时空的感觉,让所有身经百战的将领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朱由检在第一时间收到了测试成功的奏报,他强压心中的激动,亲自拟定了通过这条新生命线发出的第一条正式军事电文,发往己前移至吉林乌拉的卢象升行营:“武穆公:北疆一应攻防事宜,朕悉付于卿,准尔临机决断,不必事事奏请,以免贻误战机。然敌酋动向、重大交战、城池得失等紧要军情,须即刻电闻,不得有误。钦此。”

这短短数十字的电文,其意义却无比深远。它意味着,朝廷的意志和前方的军情,将不再受千山万水的阻隔。中央对边疆的掌控力度,将领的指挥灵活性,都将因这无形的电波而发生革命性的巨变。信息的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帝国的边疆治理和战争形态。

游骑新战,电讯制敌

身处吉林乌拉行营的岳飞,在接到皇帝的电报授权后,内心涌起一股热流。这种被绝对信任和拥有信息优势的感觉,是历代边将梦寐以求的。他立刻调整了北疆的防御策略,从相对被动固守,转向更具弹性的“前沿存在、机动防御、精准反击”。

他将麾下最精锐的“天雄军”骑兵与那些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熟悉每一处山林小道的索伦马队混编,组成了数支快速反应部队。这些部队不仅装备了精良的燧发枪和马刀,更关键的是,配备了格物院紧急赶制出来的、尚显笨重(需要专用马车驮载)的便携式电报机。卢象升在黑龙江城(瑷珲)、呼玛尔、额苏里等主要前沿堡垒建立了电报中转站,确保信息网络覆盖主要作战区域。

新的战术很快显现威力。一支约百人的哥萨克骑兵队,故技重施,越过黑龙江,袭击了一个达斡尔人的村庄。村庄点燃了烽火,附近的明军巡逻队立刻发现,一边尾随追击,一边派快马赶往最近的设有电报中转站的边防哨所。

哨所的电报员立刻将敌情(人数、装备、行进方向)发往黑龙江城和卢象升的行营。几乎同时,武穆公的命令就通过电波下发至周边各据点:“额苏里驻军派一队骑兵向东拦截,呼玛尔驻军向南压迫,追击部队咬住敌人,务求将敌合围于黑龙江北岸十里之黑树林区域。”

哥萨克人抢掠得手后,按照以往经验,认为明军大队人马调动缓慢,他们有的是时间撤离。然而,这一次,他们刚刚进入黑树林区域,就发现东西两侧都出现了明军骑兵的旗帜!原本在他们身后的明军追击部队也加速逼近。哥萨克头目试图凭借悍勇突围,但在明军三面夹击、并且充分利用地形设伏的精准打击下,这支百人的队伍几乎被全歼,仅有数人侥幸逃脱。

类似的战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多次发生。哥萨克人惊恐地发现,他们以往无往不利的机动游击战术失效了。明军仿佛真的长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总能提前预判他们的行动路线,及时调动兵力,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广袤的林海雪原,不再是他们来去自如的乐园,反而变成了明军借助信息优势布下的死亡陷阱。北疆的战场的主动权,正在不可逆转地向大明倾斜,哥萨克人的袭扰行动变得代价高昂,难以为继。

伦敦的惊惶与算计

大明在遥远东方成功铺设长达数千里的电报线路,并将其高效应用于军事指挥的消息,通过往来于欧亚之间的商人、传教士以及各国潜伏的间谍,不可避免地传回了欧洲。这个消息在各国宫廷和知识界引起的震动,甚至超过了当初听闻大明铁甲舰下水。

在伦敦,皇家学会的学者们围着零星传来的、语焉不详的描述,争得面红耳赤。他们无法理解,信号如何能几乎不耗费时间地传递如此遥远的距离?这违背了他们所知的一切物理规律。有人认为这是某种利用地磁感应的奇迹,有人猜测大明发现了某种未知的“以太波”,甚至还有保守的教士私下宣称这或许是“东方巫术”或是与魔鬼交易的结果。科学的困惑与莫名的恐惧交织在一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