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白厅宫枢密院的密室里,气氛则更加凝重和现实。英国的掌权者们迅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位海军部的官员指着地图,声音沉重:“先生们,想象一下,如果明帝国的舰队也能拥有这样的通讯能力,他们在广袤的海洋上的协调行动将变得多么可怕!我们依靠帆船传递消息的时代,在他们面前,可能就像独木舟面对战列舰一样落后!”
另一位负责印度事务的官员忧心忡忡:“更重要的是陆地上。如果明军能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可能的中亚或印度边界,他们对我们殖民地的威胁将呈指数级增长。我们调动军队需要数月,而他们只需要……瞬间?”
“必须得到它!不惜一切代价,得到这项技术的秘密!”这是许多权贵和军官的第一反应。
“或者……如果无法得到,就想尽一切办法毁掉它,至少延缓它的扩散。”另一种更阴暗的想法也随之浮现。
英国政府立刻采取行动:一方面,大幅增加对国内如波义耳、胡克等顶尖科学家的资助,要求他们加紧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力图破解电报的秘密;另一方面,军情六处(原型)被授意,向大明派遣更多、更精干的间谍,其首要目标不再是刺探一般军情,而是首指格物院,特别是与电报技术相关的学者、工匠以及电报线路的布局、密码本等核心机密。一场围绕尖端科技的情报暗战,在看似平静的外交关系下,陡然升级,变得更加激烈和危险。
御麦土芋,北地扎根
就在北疆战事紧锣密鼓、电报网络飞速延伸的同时,另一场静悄悄的、却可能影响更为深远的“革命”正在帝国北方的广袤土地上悄然进行。司农寺推广“御麦”(玉米)和“土芋”(马铃薯)的行动,在朝廷的大力推动下,首先在土地相对贫瘠、气候寒冷但又是国防前线的北疆地区,以及山西、陕西等传统旱作农业区展开。
朝廷的政策颇具吸引力:由官府免费或低价提供第一年的种子、种薯,并派遣精通农事的“农师”下乡,现场指导种植技术。对于愿意拿出上等良田试种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粮食或银钱补偿;而对于利用山地、坡地、沙土地等劣等地试种“土芋”的,则承诺减免三年税赋。
起初,习惯了世代种植小米、高粱、小麦的农民们,对这些外形奇特、来历不明的“洋庄稼”普遍持怀疑和观望态度。“这黄澄澄的珠子,真能当饭吃?”“这土疙瘩,埋在地下就能长?别是占了地,却没收成。”各种疑虑在所难免。
推广工作首先在与军队关系密切的“屯垦点”取得了突破。北疆的军户和戍边将士,对朝廷的信任度更高,且军令如山,推广阻力较小。在一些敢于尝试的屯垦军户和少数眼光长远的地方乡绅的带领下,玉米和马铃薯被播种下去。
生长的季节里,玉米植株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长势,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而等到收获时节,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个头之大、产量之高,远远超出了种植小米高粱的收成;更令人惊喜的是马铃薯,一株下面能挖出好几斤沉甸甸的块茎,在那些以往种啥都长不好的贫瘠山地上,竟然也能获得不错的收成!
事实胜于雄辩。收获的喜悦和实实在在的粮食,迅速打消了人们的疑虑。“御麦磨的面,蒸的馍馍也挺顶饿!”“这土芋好存放,冬天能当菜也能当粮,真是好东西!”口碑迅速传播开来。尤其是在北疆新开辟的屯垦区和边防军营,马铃薯因其耐储存、易种植的特点,迅速成为补充军粮、改善戍边将士生活的重要作物,对于稳定军心、巩固边防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朱由检陆续收到来自北疆和山西等地“御麦丰收,仓廪充实”、“土芋推广顺利,山民称善”的奏报,龙心大悦。他特意在奏折上批示,将首批推广有功的地方官员和“农师”名单列出,交吏部考核,予以嘉奖晋升。这两种作物的成功引种和初步推广,如同为帝国特别是北方的粮食安全上了一道坚实的保险,也为未来可能的人口增长和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稳定,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场农业上的“静悄悄的革命”,其长远意义,丝毫不亚于一场辉煌的军事胜利。
星图神经,帝国活化
紫禁城深处,朱由检的意念沉浸于国运星图,清晰地感受到帝国肌体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奇妙的“活化”过程。
星图之上,那条连接北京与北疆的电报光丝,己然不再是纤细的线路,而是变得稳定、明亮、,如同一条强劲搏动的主要“神经干”。更令人欣喜的是,从这条主干上,正清晰地衍生出更多、更细的“神经末梢”,向着黑龙江沿岸的各主要军堡、屯垦点乃至前沿哨所蔓延。在这张初步成型的“神经网络”覆盖下,整个北疆光域的面貌焕然一新。
代表明军驻防和行动的光点,在这神经网络的支持下,变得异常灵动、精准。它们不再是孤立的亮点,而是通过无形的信息流紧密连接,能够对边境线上的风吹草动做出迅速、协调的反应。光点的移动轨迹呈现出明确的目的性和高效的协同性。反观那些代表哥萨克人侵扰的红色光点,则显得sporadiddisanized(稀疏而混乱),往往刚一亮起,就被周围迅速汇聚过来的明军光点包围、压制、熄灭,难以形成有效的破坏链条。北疆的防御,正从一条相对僵硬的“线”,进化成一个充满弹性和主动性的“场”。
与此同时,美洲“金山城”的光域依旧稳定地散发着光芒,其与周边土著光点的共生关系更加和谐,而那代表“御麦”、“土芋”成功引种的淡绿色希望之光,也愈发明显,并持续向大明本土光域弥漫,预示着未来的增益。
然而,星图也并非一片祥和。欧洲方向,代表英国的光点,因为电报技术的出现而显得格外焦躁不安,其散发出的针对大明的警惕与敌意光芒有增无减,并且明显加大了对大明方向的、代表间谍活动的微弱暗色能量流的输出。
“以电为神经,以铁轨为筋骨,以格物之魂驱动,以亿兆黎民为血肉……”朱由检心中涌起一阵明悟。他统治下的这个庞大帝国,其形态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但却是质的飞跃。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依赖广阔土地和庞大人口进行内部循环的传统农业帝国,而是正在进化成一个由先进技术(格物)、高效组织(变法)、快速通信(电报)、强大生产力(铁路、新作物)以及开拓精神(海军、海外据点)共同驱动的、更具活力和扩张性的全新形态。
他知道,这仅仅是伟大征程的开始。电报之后,还有更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探索,更多的挑战需要面对——无论是来自北方冰原的强邻,还是来自西方海洋的对手,亦或是帝国内部持续改革必然伴随的阵痛。但此刻,手握信息先机、感受着帝国勃勃生机的他,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期待。帝国的巨轮,正以其不断进化升级的姿态,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