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小说

第七小说>我为大明在续国运三百年 > 第130章 神经末梢金山拓殖(第1页)

第130章 神经末梢金山拓殖(第1页)

电讯至前沿,烽燧化无形

岳飞深切体会到电报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后,以极大的热情和魄力推动着电报网络向北疆最前沿的延伸。他明白,信息优势只有覆盖到战术层面,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工兵部队和格物院的技术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极北之地的冻土带,夏季表层融化,泥泞不堪,冬季则坚如钢铁,挖掘杆坑异常艰难;茂密的原始森林需要砍伐出通道;还要应对突如其来的野兽和零星的土匪骚扰。

但在岳飞派出的精锐部队护卫和充足物资保障下,这条信息动脉顽强地向北推进。电线杆如同不屈的勇士,一根根矗立在这片古老而荒凉的土地上。最终,几个最为关键的前沿堡垒——如位于黑龙江最大支流精奇里江江口的瑷珲新城、以及更北方向监视哥萨克主要通道的额尔古纳堡——成功接入了电报网络。

当第一个测试信号从额尔古纳堡发回吉林乌拉行营时,所有坚守在最前线的将士们都沸腾了。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被遗忘的孤岛,他们与后方的联系是即时的!以往,发现敌情需要点燃烽火,或者派遣勇士冒死突围送信,不仅延迟,而且充满危险。现在,只需堡垒内的电报员坐在机器前,用手指按动电键,敌情便能瞬息传遍整个北疆防御体系。

这一变化的效果立竿见影。一次,一支约五百人的哥萨克骑兵,自恃熟悉地形,企图利用浓雾天气,偷袭位置相对孤立的精奇里江口的一个明军小型哨所——“靖安墩”。墩内守军仅百余人,但他们第一时间通过新架设的电报线发出了紧急军情:“辰时三刻,雾浓,约五百罗刹骑犯我靖安墩,距墩五里,装备火铳马刀,意图不明,乞援!”

消息瞬间传至瑷珲新城和武穆公的行营。武穆公正在与部下商议军务,接到电报,立刻走到巨大的北疆地图前。他目光锐利,迅速判断形势:“靖安墩虽小,然位置关键,不可失。瑷珲驻军立刻派一队骑兵驰援,额尔古纳堡派兵南下策应,断其归路。另外,传令‘镇北’号蒸汽炮艇,即刻沿精奇里江上驶,以舰炮轰击敌军侧翼!”

命令通过电波迅速下达。哥萨克人还以为能像过去一样打个措手不及,没想到刚逼近靖安墩,就听到墩内响起警钟,同时两侧山林响起号角,明军援兵己至!更让他们胆寒的是,江面上传来了低沉的汽笛声,那艘他们早己闻名、装有旋转炮塔的明军蒸汽炮艇“镇北”号,破开迷雾,出现在江面上,炮口己然对准了他们!

偷袭瞬间变成了被反包围。哥萨克人头目见势不妙,仓促下令撤退,但在明军骑兵的追击和舰炮的威慑下,损失惨重,狼狈逃回江北。此战之后,哥萨克人彻底领教了明军“千里眼顺风耳”的厉害,再也不敢轻易攻击任何设有电报站的明军据点。北疆的防御体系,因信息技术的革命,从依赖烽燧和人力传信的古老模式,进化成了拥有神经网络般快速反应的现代化堡垒群,真正变得固若金汤。

金山扩土,盐场初立

美洲,金山城在经历了初期的生存挑战和成功防御后,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人口逐渐增加(己有超过两千明人定居,包括军户、工匠、商人及其家眷),与周边土著的关系日益融洽,贸易网络不断扩大。但守将陈泽和陆续抵达的官员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深知,要在这片新大陆真正扎根,必须扩大控制范围,获取更多资源,增强自持能力。

通过定期往来的通讯快船(一种专门用于传递信息和重要人员的小型快速帆船),陈泽的扩张计划得到了远在太平洋对岸的郑成功原则上的批准。郑成功指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点带面,首要确保据点安全,其次拓展资源,巩固与土著关系。”

经过对海岸线的详细勘察和与友善部落的沟通,陈泽选择在金山城以南约三百里外的一处优良海湾(后世蒙特雷湾区域)建立第二个据点。此地海湾深邃,避风条件好,附近有淡水河流,更重要的是,拥有大片平坦的海岸滩涂,日照充足,非常适合开辟盐田。盐,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贸易商品和食物防腐剂,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一支由两百名士兵、五十名工匠(包括特意从国内招募的制盐匠人)以及数百名自愿前往的移民和招募的土著劳工组成的探险队,乘船南下,顺利抵达预定地点。他们将该地命名为“盐场堡”,迅速投入到建设中。

首先是在易守难攻的高地修建简易的堡垒和炮台,确保安全。然后,在经验丰富的制盐工匠指导下,大家开始利用天然的海滩地形,修建梯级盐田。引海水入池,利用加州的充足阳光进行自然蒸发,析出洁白的海盐。这个过程虽然原始,但效率远高于内陆煮盐或矿盐开采。

盐场堡出产的海盐,品质上乘,很快不仅满足了金山城和自身需求,更成为了与内陆印第安部落进行贸易的硬通货。一袋盐可以换到数张上好的毛皮,或者大量的玉米、干肉。盐的贸易,进一步密切了明人与内陆部落的联系,也为明人换回了急需的粮食和当地情报。同时,盐场堡本身也逐渐发展出一个小型的定居点,吸引了更多移民前来。

盐场堡的建立,标志着大明在美洲的存在从单一的军事-贸易据点,向一个小型的、功能互补的殖民网络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控制范围扩大了,资源获取渠道增多了,抗风险能力和长期发展的潜力都得到了显著增强。太平洋东岸的龙旗之下,一片新的疆土正在被辛勤的汗水浇灌成型。

欧陆谍影,格物森严

大明在科技领域,特别是电报技术上取得的惊人突破,如同磁石般吸引了欧洲列强贪婪而警惕的目光。针对格物院的间谍活动陡然加剧,手段也愈发多样。

一名自称是来自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的“若昂·费尔南德斯”神父,带着几箱精美的科学仪器和拉丁文书籍,以“仰慕东方智慧,寻求学术交流”的名义来到北京。他通过贿赂一名在钦天监任职的、对西方天文略有兴趣的低级官员,获得了进入格物院外围区域参观的许可。

这位“神父”举止优雅,谈吐不凡,对数学和物理确有见解,很快赢得了一些年轻学者的好感。他尤其对“电”的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不断旁敲侧击地询问格物院相关研究的进展。然而,他的过分热情和某些看似无意、实则精准的提问,引起了格物院内部负责安保的、由锦衣卫背景人员担任的“典籍保管”的警惕。

宋应星在接到报告后,不动声色,安排了一次看似偶然的“实验室参观”,但提前做了布置。当这位“神父”在参观一台早期电报演示模型,眼神中闪过难以掩饰的贪婪,并试图靠近观察内部结构时,被当场制止。随后,锦衣卫对其住所进行了秘密搜查,发现了用密写药水书写的、关于格物院布局、人员构成以及电报研究概况的详细报告,以及如何窃取更多核心技术的计划。人赃并获,“神父”的真实身份是受英国东印度公司重金雇佣的高级间谍。

此事虽未造成实质性损失,但给朱由检和宋应星敲响了警钟。朱由检在养心殿召见宋应星和锦衣卫指挥使,面色凝重:“格物院乃国之重器,未来所系,安保之事,重于泰山!以往疏漏,不可再犯。”

他当即下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