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泾河引水,横贯关中平原,最终注入洛河。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秦人的汗水,承载着正统水工的未来。
他还记得六年前,他作为韩国派来的“疲秦之计”执行者,在姬夫人的引见下,向当时的秦公子成蟜提出修建这条水渠。
而那个不被他看好的公子成蟜,竟然在明知道他是韩国间人的情况下,真的让秦国接受了他修水渠,让他这个从没有人要的水工正统来秦国效力。
如今,水渠将成。
是疲秦,还是强秦。
他郑国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
水工正统是延续,还是断代。
都将揭晓。
“郑大人,且看这水位如何?“年轻的工匠指着刚引入的一段水道问。
郑国蹲下身,手指探入水中,感受着水流的力度。
“再抬高半尺。”老人眯起眼睛:“泾河水流湍急,若引水不足,下游农田将得不到充分灌溉。”
工匠面露难色:
“再抬高的话,会冲毁新筑的东岸堤坝。”
郑国站起身,拍了拍沾满泥土的衣袍:
“在这里,设置分水堰。”
他捡起一根树枝,在泥地上迅速画出一个弧形结构:
“用‘鱼嘴’分水法,将急流一分为二。既保证水量,又减轻对堤坝的冲击。”
周围的工匠们纷纷围拢过来,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数年来,郑大人独有的这项分水法已经多次证明其价值,解决了泾河与洛河之间水位差异带来的诸多难题。
“郑大人真乃神人也!”懂得这其中奥妙的水工赞叹连连。
郑国摇摇头,目光深远:
“非我之能,乃天地之理。
“水有水性,顺之则利,逆之则害。我们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正当众人讨论间,远处传来一阵骚动。
一队骑兵疾驰而来,玄色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郑国心头一紧,那是王上的仪仗。
“大王驾到!”传令官的声音穿透燥热的空气。
工匠们慌忙列队跪迎。
郑国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向前走去。
这一刻,他等了数十年。
秦王政政身着常服,在侍卫的簇拥下大步走来。
虽没有冕服加身,但从众侍卫站位也看得出其身份。最不济,还有那个已经长高的秦公子成蟜帮郑国识别。
能比秦公子成蟜先行的,除了秦王政还有谁?
“臣郑国,拜见王上。”郑国略微拱手,语气止不住地激动,微微转身面对嬴成蟜:“拜见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