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攻打燕国的伪齐军队已经有序撤退,并且已经逐渐向南线军团靠拢。”
在斥候进帐禀报后,营中将军们脸上都流露喜色。
并且,开始狠狠的嘲讽起来。
“这姬渊一怒,也就只是怒了一下啊。”。。。
北风卷过边陲小镇的土墙,吹动檐下铁马叮当作响。那孩童指着云朵说的话,像一粒火种落入干草堆,瞬间点燃了母亲心底深处久未触碰的记忆。她怔在原地,指尖微颤,仿佛被某种无形之力攫住心神。昨夜梦境再度浮现??蓝衣老人立于烈焰之中,手中竹简半焚,唇形开合,似在呐喊。而那张字条,此刻正静静躺在袖袋里,墨迹未干,如同刚刚写下。
消息如野火蔓延,不出三日,“云如书焚”之语已传至千里之外的乌溪。小满正在整理新收的《寒霜纪事》手稿,听闻此言,手中毛笔猛然一顿,墨滴坠落纸面,晕开成一片深黑。她缓缓起身,步出堂屋,仰头望天。晴空万里,唯有一缕薄云横贯苍穹,形似残卷,边缘泛着微红,宛如余烬未熄。
“是他。”她低声喃喃,“陆知远的影子,又回来了。”
与此同时,京师昭明分院地下密室中,七盏青铜灯同时跳动了一下火光。守夜的老学正惊觉异状,急忙翻查《气机感应录》,发现今日寅时三刻,北方天际曾出现一道极淡的紫芒,持续不过眨眼功夫,却与当年西山地下城启动“记忆织网”前的征兆完全一致。
一场无声的战争,已在人心深处悄然重启。
数日后,一名自称游方画师的男子出现在婺源深山寨子外。他背着木箱,衣衫朴素,眉眼温和,逢人便笑:“我来为你们画一幅‘感恩图’,留作传家宝。”寨民欣然应允。几日间,他走遍全村,为每户人家画像,并将众人面容拼合成巨幅长卷,题曰《清道公赐福图》,悬挂于祠堂正中。
然而,有眼尖的孩子发现,画中人物的眼神皆朝向同一方向,且瞳孔内隐约绘有细小符文。更诡异的是,每逢月圆之夜,若有人凝视此画过久,便会陷入昏沉,梦中听见低语:“你是被选中者,须代代供奉清道香火。”
此事很快上报至南方巡查队。小满亲率三人赶赴婺源,入村之时正值初一祭拜。只见村民排成长队,手持香束,神情恍惚地步入祠堂,在画像前跪拜叩首,而后饮下混有香灰的米汤。几个孩童挣扎哭喊,却被父母强行灌服。
小满不动声色,假扮采药女混入人群。她在香炉边缘刮下一抹灰末,放入随身携带的试纸盒中。片刻后,试纸由白转青,再由青转赤,最终显现出一个微型文字??“忆”。
这是昭明书院秘传的“识伪三变法”,唯有含精神引导剂的物质才能触发最终变色。小满心头剧震:这不是简单的迷信蛊惑,而是系统性的记忆覆盖工程!画作、香灰、童谣、梦境,所有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一张精密的心理操控网。
当夜,她潜入祠堂,欲取走画卷取证。刚触到画轴,忽觉脑中一阵刺痛,眼前闪过错乱画面:火焰、奔跑的人群、一座倒塌的石碑……紧接着,耳边响起低沉吟唱,正是那首《好官送药上门来》的旋律,但歌词已被悄然替换:“忘却旧名,归顺真主,清道光照万古。”
她猛地咬破舌尖,以痛觉唤醒清明,迅速退离。回程途中,她取出怀中陶片残片??那是当年从北方带回、经念安熔铸成钟前留存的一角。如今,这碎片竟微微发烫,表面纹路隐隐发光。
“他们在激活旧阵。”小满伏在马背上,冷汗涔涔,“不只是局部渗透,是要全面复苏‘记忆重塑计划’。”
她连夜疾驰三百里,将证据送达乌溪总坛。此时,新一代辨伪学堂的学生已自发组织起“巡灯会”,继承“千灯计划”遗志,在各地设立监测点,记录异常气象、集体梦境与民间歌谣变化。短短半月内,共收集到十七起类似事件:越州有人在井底发现刻有符文的铜镜;潭州孩童突然齐声背诵一段无人教授的祷文;岭南某村老人集体声称梦见“先祖托梦,令改族谱”。
最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现象分布区域,恰好连成一条古老阵法图腾??正是《陆知远日记》残页中提及的“九幽归心大阵”。此阵一旦完成九个节点的激活,便可通过共振频率影响百里之内人群的认知结构,使人不自觉接受预设信念,甚至主动排斥相反信息。
小满召集十三位资深巡查使,召开紧急议事会。会上争论激烈。有人主张立即上报朝廷,请禁军封锁各异常村落;有人则坚持不可惊扰百姓,以免引发更大恐慌。
“我们不是官府打手,也不是驱邪道士。”小满立于堂前,声音冷静如冰,“我们的武器,从来不是刀剑或符咒,而是真相本身。”
她提出“反织计划”:以真实记忆为线,重新编织民众认知网络。具体做法有三??其一,在受影响村庄设立“记忆对照屋”,陈列三十年来的老账本、婚书、地契、课本,让村民自行比对今昔差异;其二,发动年长者讲述亲身经历,录制口述史,制成竹简广播播放;其三,恢复“冬至鸣钟”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增设“春分问源”、“秋分验物”两大仪式,使怀疑精神成为民俗的一部分。
众人皆服。
行动迅速展开。三个月后,婺源寨子的“感恩图”前,开始出现奇怪景象:越来越多的村民站在画前,不再跪拜,而是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册子,逐字核对画中细节是否与自家记忆相符。一位老妇指着画中儿子的脸说:“我儿左耳有疤,这画上却没有,定是假的!”随即有人响应:“我家祖母从未穿过蓝袍,怎会在此画中位列第三?”
质疑之声渐起,香火日渐冷清。到了下一个初一,竟无一人前来祭拜。那幅巨画孤悬祠堂,蛛网横结,宛若被遗忘的遗物。
然而,胜利背后暗流汹涌。某夜,小满收到一封匿名信,用极细的蝇头小楷写就,内容只有一句:“你可知为何孩子最先看见火烧之云?因纯真之心,最易被窥探。”
信纸背面,印着一朵断节竹的暗纹。
她彻夜未眠,反复思量。终于明白:敌人早已学会利用“觉醒”本身作为工具。他们故意留下破绽,诱导人们怀疑一切,包括正确的知识、可信的记录、甚至自己的记忆。当怀疑变成习惯,真理反而成了最可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