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小说

第七小说>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243章 三司拆四相大臣王小仙(第2页)

第243章 三司拆四相大臣王小仙(第2页)

他在城外军营召集李承恩、宋玉及诸将,摊开一幅新绘地图:“吕嘉问虽倒,吕惠卿犹在。此人老谋深算,必不会善罢甘休。据细作回报,辽国已有大军集结幽燕,伪作商队潜入代北,所运‘货物’极可能为火药或兵器部件。他们的目标,不是劫财,而是制造边境冲突,逼朝廷撤回西北驻军。”

诸将哗然。

李承恩怒道:“若如此,岂非任其挑衅?不如主动出击,趁其未集,先断其臂!”

王小仙摇头:“不可。我军若出境作战,便是挑起边衅,正中敌计。但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理。”

他指向雁门关:“传令守将,即刻加固关防,增设烽燧十座,昼夜轮哨。另派五百‘霹雳营’精兵化装成商旅,潜入代州境内,监视辽商动向。一旦发现异常装卸行为,立即上报,不得擅自交战。”

又令:“命蜀中盐铁使恢复向河北供盐,每日限量五千斤,价格不变。我要让河北百姓知道,朝廷从未抛弃他们。”

宋玉不解:“相公为何反助河北?”

王小仙冷笑:“吕惠卿想借民怨反噬新政,那我就还百姓一个公道。盐不停,民不乱;民不乱,则彼无所乘。”

三月中旬,黄河春汛如期而至。

河水暴涨,漕运中断,南北交通几近瘫痪。就在此时,辽国萧禧突然遣使入宋,声称“有契丹商队在代州遭不明武装袭击,死伤数十人,货物尽失”,要求宋廷赔偿并惩办凶手。

赵顼大怒,召集群臣议事。

王安石力辩:“此乃挑衅!所谓‘商队’实为军械走私,其所经之路皆避官道,专走险径,分明图谋不轨。若轻易赔款,等于承认其非法越境之权,后患无穷!”

枢密使文彦博却主张妥协:“眼下黄河不通,京师存粮仅够三月之用,若再与辽开战,国将不国。不如暂赔银帛,稳住局势。”

争论持续三日,朝堂几近分裂。

第四日清晨,一骑快马自西北狂奔入城,马背上的信使浑身泥泞,几乎虚脱,手中紧握一封血书密函。

递至御前,赵顼展开一看,脸色骤变。

信中写道:“臣王小仙叩首泣血:昨夜子时,辽军两千伪作商旅,欲偷运火药三百车经宁武关南下,已被我军截获。经查,车内藏硝石、硫磺、粗糖混合物,比例恰可制火药。更骇人者,随行文书中有吕惠卿亲笔信一封,许以‘事成之后,共分河东’。”

殿中死寂。

赵顼双手颤抖,将信掷于文彦博面前:“你还要赔款?!”

当日下午,圣旨连发六道:

一、命河东经略使立即封锁边界,凡无通关文牒者一律格杀勿论;

二、召王小仙即日返京,入政事堂参议军国大事;

三、缉拿吕惠卿归案,抄没家产,亲族流放岭南;

四、擢升李承恩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统辖西北边军;

五、设立“火器监”,由王小仙兼领,专研御敌利器;

六、诏告天下:“凡举报私炼火药、勾结外敌者,赏银千两,授官三级。”

七日后,吕惠卿在赴洛阳途中被擒,押解回京。

审讯三日,其供出全部阴谋:联合辽国,制造边境危机,逼迫朝廷废除新法、罢免王安石,并扶持自己为相。更令人发指的是,他曾在密信中写道:“王小仙不死,新政不亡。唯有使其身败名裂,方可逆转乾坤。”

赵顼读罢供状,泪流满面:“朕以为变法只为理财强兵,今日方知,竟有人愿以性命守护黎民福祉。王小仙……真社稷之臣也。”

四月初八,长安城外十里,黄尘滚滚。

王小仙率三千铁骑缓缓入京,百姓夹道相迎,手持糖糕果酒,高呼“惠民侯”之名。孩童争诵新编童谣:“糖不断,灯常亮;王公来,贼寇降。”

当他步入宣德门时,赵顼亲迎阶下,执其手曰:“卿此番归来,非为功名,实为天下苍生。朕愿与卿共守此志,至死不渝。”

王小仙跪地叩首:“臣不敢居功。新政之成,不在一人之智,而在万民同心。今日之胜,非臣胜,乃法胜;非我胜,乃天下盼治之心胜。”

当晚,宫中设宴款待。

席间,赵顼问:“卿今后有何打算?”

王小仙举杯从容答:“臣愿请旨,于西北广设学堂,教党项、吐蕃youth识字读书,习农耕技艺,通汉唐礼法。另拟在兰州建‘火器研究院’,集天下巧匠,研造利国利民之器。至于白糖、烈酒,仍将继续北销南运,让甘甜遍布九州。”

赵顼大悦,当即赐金印紫绶,加封“开国辅政太师”,许其子孙世袭爵位。

然而无人知晓,那一夜更深人静时,王小仙独坐书房,取出《火器图谱》,在“震天炮”一页写下最后一行批注:“利器在手,非为征伐,而为止战。若有一日,此炮轰鸣,望天下皆知??吾辈变法者,非求权柄,惟愿万民不再流离。”

窗外,春雨淅沥,润物无声。

而在遥远的辽南京,一封烧成灰烬的密信残片随风飘落,上面依稀可见几个字迹:“东风已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