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终于笑了,眼泪却滑了下来。
几天后,“乡村教育写作营”正式启动。第一期招募了二十名流动儿童,年龄从八岁到十四岁不等。课程设在社区活动中心,每周两次,内容包括观察训练、情感表达、故事结构、诗歌创作等。王劲松负责主讲“如何写出真实的情感”,苏超开设“肢体语言与内心表达”工作坊,林知梦则带领孩子们进行文本共读与互评。
第一次课上,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始终低着头,不发言,也不动笔。课后,王劲松留下来和她聊天。
“你不喜欢写作吗?”他问。
女孩摇摇头:“我喜欢,但我爸说那是浪费时间。他说,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写东西赚不了钱。”
王劲松沉默片刻,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翻开一页:“这是我女儿出生那天写的。上面没有金句,也没有修辞,只有一句话:‘她哭了,那么小的声音,却让我想哭。’你觉得这句话值多少钱?”
女孩抬头看他,眼神闪烁。
“有些东西,本来就不该用钱衡量。”他说,“就像你爸爸爱你,也不会每天算工钱吧?”
女孩终于开口:“其实……我写过一首诗,藏在枕头底下。”
“能念给我听吗?”
她犹豫了一会儿,轻声念道:
>“妈妈走的时候,
>把影子留在墙上。
>我每天晚上都对着它说话,
>它从来不回答,
>但我知道,它听得见。”
教室里安静极了。
王劲松眼眶发热:“这首诗,比任何大奖作品都动人。因为它来自你的心。”
后来,这首诗被收录进写作营的第一本合集《星星的孩子会写诗》。出版那天,女孩站在讲台上朗读,声音虽小,却坚定有力。
而这一切,都被一位纪录片导演悄悄记录下来。半年后,一部名为《另一种活法》的纪实影像作品上线,迅速引发全网热议。镜头里没有明星光环,没有奢华场景,只有一个个普通人在寻找自我价值的路上蹒跚前行。
有网友评论:“原来真正的治愈,不是逃离现实,而是学会与它和平共处。”
也有观众感慨:“我们总以为成功是往上爬,可有些人教会我们,向下扎根也是一种勇气。”
王劲松没有参与宣传,也没接受采访。他只是在一个雨夜,陪着望舒坐在窗前,指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霓虹,轻声说:“宝宝,爸爸以前住在那里最高的楼里,每天都忙得看不见星星。但现在,我们可以一起数天上的光。”
望舒咯咯笑着,伸出胖乎乎的小手,仿佛真要去抓那一颗颗遥远的星辰。
他知道,这场关于“停下”的旅程,远未结束。前方仍有无数孩子等待被倾听,仍有无数心灵需要被点亮。而他愿意继续走下去,不再为名声,不再为成就,只为那些未曾被看见的生命,能拥有说出自己的权利。
毕竟,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奔跑的人。
缺的是,敢于停下来的人。
以及,愿意蹲下来,听别人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