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小说

第七小说>葬明1644 > 第253章 铸币权(第4页)

第253章 铸币权(第4页)

盐政专卖,一年也能有个十来万两。

不过,韩复心心念念的搞钱大杀器厘金制度,受限于战乱,汉水断航,始终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而且辖区内虽然民力复苏,但商业活动还远没有到繁荣的地步,除襄阳城出现了畸形的繁荣之外,其他地方消费堪称萎靡。

这也是韩复要大力屯田,大力发展工业的原因之一,除了吸纳流民,保障军需之外,大量的就业人口会促进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会促进消费,会带来大量的税收。

而除了截留皇粮、盐政专卖、推行金制度之外,有自己基地的另外一大好处,就是有了铸币权。

这是真正意义上,威力无与伦比的神器。

谁掌握了铸币权,谁就掌握了辖区内的一切财富,一切资源。

这是韩复立刻就要着手推进的一件大事。

以信用为基础的纸质货币,其实早在宋代就有了,国初的时候朝廷也发行过大明宝钞。

不过老朱搞得这个大明宝钞,根本没有所谓的准备金这么一说,也不存在什么超发、滥发的概念,想印就印,想发就发,主打的就是一个随心所欲。

而且,发出去的宝钞连自己都不认。

我可以用宝钞发工资来买你的东西,但你想要用宝钞来交税来买我的东西?对不起,这是不可以的哦。

不出意外,宝钞的信用迅速崩坏,到了这会儿,连废纸都不如。

老百姓对宝钞这种东西,那是深恶痛绝,这玩意客观上大大阻碍了中国法定货币的进程。

宝钞信用烂成这个样子,韩复也不敢上来就玩纸币,步子太大是百分之一万会扯到蛋的。

他打算做两手准备。

一是发行铜币、银币,金币这些本身就具有价值的货币,这是襄樊营一切金融政策的基础。

但铜、银货币的价值并不按照本身的含铜、含银量来,而是强行规定价值。

一个铜板价值一文钱,而铜板与银币的兑换比例,则是标准的一千文兑一银元。

以行政手段强行统一明末混乱到极点的铜银兑换比例。

铜钱和银元站稳脚跟之后,就开始发行银元兑换券,粮食兑换券。

对,不叫钱,也不叫银票,更不叫宝钞,就叫兑换券。

届时襄樊银行以百分之百的准备金发行银元兑换券,辖区内的所有找换所每日都以固定的挂牌价收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持兑换券到找换所兑换出足额的银元。

不限人数,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不限金额。

你来我就给你换。

即使这样都没有人用也不要紧,因为韩伯爷马上就要用兑换券来发月饷了。

可以想见,刚刚拿到兑换券的人,一定会迫不及待的去换成现银。

但没关系,随便你换。

一旦随时随地不限量的可以兑换,大家的紧迫性就没那么足了,兑换券的方便性就体现了出来。

而且,韩复搞的这个官办民营的工厂,要找几家大户来办,没有钱不要紧,免费借款给你。

借的,当然还是兑换券。

韩老板不仅让这些大户出钱出力建工厂,还能保障军需、验证新技术、发展工业,还顺道推广了兑换券,一鱼都不知道多少吃了,赢麻了属于是。

有了信用,有了使用场景,铜板、银元和兑换券就能够真正的流通起来了。

当然,在此之前,他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击辖区内流通的假钱。

标准就是,除襄樊银行发行的铜、银币之外,不存在所谓的私钱,全是假钱!

ps:求月票,求推荐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